這一時期為德國的18世紀末、19世紀上半葉,教育上出現了新的變化:
(一)泛愛主義學校運動的興起
在法國資產階級啟蒙思想運動的影響下,德國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出現了代表新興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泛愛主義學校運動和新人文主義運動。泛愛主義學校運動是德國資產階級反封建的啟蒙教育運動,以學習、移植盧梭教育思想為宗旨。其代表人物有巴西多(1724—1790),康德(1724—1804),他們讚同盧梭的教育思想,反對壓製兒童的封建式經院教育,主張熱愛兒童,讓兒童自由發展。巴西多還創辦了以戶外活動和遊戲為重要課程的泛愛學校,此舉推廣到德國各地,形成了運動。巴西多還著書立說,傳播資產階級進步的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同時,德國的文學方麵則出現了仿照《魯賓遜漂流記》、給青少年自讀的《少年魯賓遜》等幾部作品,成為教育的重要讀物。
(二)新人文主義教育思潮的發展
同泛愛主義學校運動相呼應的是新人文主義教育。它是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出現於德國的一種教育思潮,是當時新人文主義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新人文主義運動是德國新興資產階級的革命願望和要求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是曆史上一次進步的運動,史稱第二次文藝複興運動。在哲學、文學藝術方麵都有輝煌的創造,反映在教育上則強調學習古典語言、文學、曆史等學科。與文藝複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教育不同,新人文主義教育主張發揚古希臘文化中一切珍貴的和有用的東西,強調複興古希臘文化的內容和精神,注重領會其中積極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而不在於對古代語言和生活樣式的模仿;強調在教育中尊重人性,重視人性的和諧發展,促進人的身體和精神的均衡發展;認為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於充分發展人的一切力量。
為此,要求注意學習自然科學,重視審美教育,並建議在藝術教育中滲入德育的要素,強調感情的陶冶應重於理智的訓練。其代表人物有洪堡(1767—1835)、席勒(1759—1809)、赫爾德(1744—1803)。
(三)洪堡對教育的改革
作為德國新人文主義教育的代表人物——洪堡,於1809年初擔任普魯士公共教育部部長,負責領導和管理全普魯士各級學校的教育工作。他按照新人文主義精神,在短暫的一年半任職時間裏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改革,使德國教育進入了一個繁榮時期,使國家在新的基礎上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教育製度。
洪堡首先注意提高基礎教育的質量,加強小學師資的培訓。他認為提高基礎教育質量的關鍵在於提高教師的素質。他一上任就專門派遣了一批教師到瑞士去向裴斯泰洛齊學習,並特別要求學習裴斯泰洛齊熱心辦教育的精神和偉大人格。他還邀請裴斯泰洛齊的學生斯勒到普魯士師範學校任教,傳授經驗。這一做法影響到德國的師範教育。到19世紀30年代,德國師範教育有了較大發展,出現了像第斯多惠那樣在辦師範教育方麵有傑出貢獻的教育家,也為德國中小學教育,特別是小學教育培養了大批質量較高的教師。
其次,洪堡在任職期間,注意對文科中學進行多方麵的改革,重視中學師資的考核與選擇。1810年,新製定的中學教學計劃削減了古典學科的內容,擴大了普通基礎學科的教學,使文科中學更加接近實際生活。同時,德國還加強了中學師資的考核與選擇。1810年規定,任用中學教師需要通過國家考試,取得合格稱號。考試由國家委托的大學辦理,考試科目以大學訓練中學教師開設的課程為依據和標準。這就改變了中學教師由神學家、牧師和未經考核的人員擔任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中學教師的質量。
再次,洪堡還重視創建新型大學,主張把大學辦成哲學、科學和學術研究的中心。他和哲學家費希特一起於1810年最先創建並領導了柏林大學。他們著眼於學術研討和科學水平的提高,主辦講座,開展自由討論,提倡師生研究,鼓勵新的建樹。他們聘任黑格爾講授哲學、馮特講授實驗心理學、斯塔爾講授法律、穆拉講授病理解剖學、李沁講授實驗化學,使當時著名的哲學家、科學家都薈萃於柏林大學,1811年建立的波恩大學等,均按此宗旨辦校,從而開拓了學術研究的新風氣,保證了大學教學的最優質量。
洪堡的這些教育改革措施,後來在國際上產生過廣泛的影響,具有深遠的意義。
(四)“神聖同盟”時期與歐洲革命失敗後,教育上的倒退與反複
1815年,拿破侖“百日政變”失敗,歐洲封建勢力重新抬頭,同年9月俄、奧(奧地利)、普(普魯士)三國結成所謂的“神聖同盟”,由於它的幹預,德國教育的發展出現了反複和倒退,宗教事務和國民教育部又取代了公共教育部。1819年政府命令學校監視學生的思想和行動,並專設特級教師完成此項任務。1824年又下令監視教師的行動。1848年歐洲革命失敗以後,文科中學的古典學科時數大增,自然學科被削減。政府認為這些學科是“破壞了信仰的力量”的危險學科,1856年後幹脆取消了自然學科。大學神學科目的地位又大大提高了,學術研究活動和中學講授受到極大限製,試圖把哲學科學、學術中心變成實驗、搜集的儲存庫。這一反複和倒退盡管推遲了德國教育改革的發展進程,卻無法阻擋教育改革的曆史潮流繼續向前湧進。
四、德意誌帝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