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時期主要指1871年至1919年。1871年的普法之戰,法國戰敗,普魯士得以最終實現德意誌的統一。這給德國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是曆史的進步。但是德國的統一是經由王朝戰爭的道路完成的,經濟上和政治上的封建殘餘勢力大量被保留下來,普魯士容克的地位更加鞏固。容克貴族與資產階級聯盟的德意誌帝國繼承了普魯士軍國主義的傳統,成為最富於侵略性的國家。這一時期的德國教育充滿著沙文主義、軍國主義和僧侶主義。如德語、德國文學、德國曆史和地理、宗教等教學,竭力宣揚德意誌人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是“占有主宰地位的民族”,向學生灌輸民族沙文主義思想。宣揚黷武主義,強調以軍事訓練為主,試圖把青年一代培養成為為侵略擴張服務的軍人和臣民。1892年製定的德國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即明確規定要培養具有沙文主義、軍國主義和忠於國王的“德意誌公民”。

適應德國政治經濟發展的需要,德國在19世紀中葉以後形成了等級性很強的雙軌學製。一軌是通過8年的國民學校再進入職業性質的補習學校,這是為勞動人民子女設計的。另一軌則是由家庭教育直接進入中學,但隻有為封建貴族子弟開辦的文科中學是與大學相連接的,為資產階級子弟開辦的實科中學的畢業生是不能升大學的。

1872年,帝國當局發布普通學校法,規定6~14歲的8年初等教育為強迫義務教育階段,並要求年齡不滿18歲的在職青年應接受職業補習教育。同時,將8年的國民學校分為4年的基礎學校和4年的高等國民學校,並增設6年的中間學校供基礎學校的畢業生就讀。名義上中間學校的學生可以轉入各類中學的相應年級,實際上是有許多困難的。

帝國時期的德國中學由文科中學、實科學校和文實中學三種類型所構成,但文科中學仍為主要類型。文科中學的學生多為貴族和資產階級的子弟,教學內容偏重於拉丁文和希臘文,而忽視一般學科,首先是自然學科的學習。實科學校則比較重視自然科學和現代語文的講授,後來在許多普通中學裏也出現了向實科教育發展的傾向,以滿足新興資產階級發展工商業的需要。文實中學最初由一部分實科中學因增加神學和拉丁語課程而形成,古典語與實用知識的學習並重。帝國時期則成為德國普通中學的三種學校之一。一般設宗教、拉丁語、英語、德語、法語、曆史和地理、數學、自然史、物理、化學和礦物學、圖畫、寫字、唱歌、體育等課程。1896年,文實中學的學生約占全部中學生總數的23%。1901年帝國政府正式確認其畢業生有權報考高等學校。這是對特權階級子弟就學的教育軌道所進行的調整與改革。

五、德意誌共和時期

這一時期主要指1919年至1934年。1918年德國爆發了無產階級革命,推翻了君主政府,建立了巴伐利亞蘇維埃共和國,但後來被資產階級扼殺,變成了資產階級共和國。資產階級政府依據1919年通過的魏瑪憲法對教育進行了改革。

在初等教育方麵,1920年6月,魏瑪政府在柏林召開的教育會議上討論通過了初等教育法規,規定廢除原招收6歲兒童入學,肄業3年,以直升中學為目的的貴族化的預備學校;將四年製的基礎學校定為統一的初等國民學校。基礎學校的經費由地方政府負擔,並由地方學校管理局直接管理。全國所有的學齡兒童,不論階級出身,一律均須進基礎學校學習。學校仍保留教派性質,師生均按其宗教信仰嚴格劃分。義務教育定為8年,學生在基礎學校畢業後,經考試,少數成績優秀者升入各類中學,大多數進入四年製的高等國民學校繼續學習,以完成8年義務教育。德國教育史上傳統的雙軌製,在學製形式上被廢除。

在中等教育方麵,共和時期除九年製的文科中學、實科學校和文實中學繼續存在外,還增設了德意誌中學與建立(上層)中學。建立中學招收讀完高等國民學校七年級的學生,學製6年,這種中學設在鄉村小鎮。德意誌中學以德意誌文化為主要教育教學內容,浸透著日耳曼民族沙文主義的精神,它與其他中學一樣招收基礎學校畢業生,此外,還設有一些為轉入中學做準備的中學和各類女子中學。

在師範教育方麵,共和時期的師範教育備受重視,教師的地位和對教師的要求也相應提高了。小學教師由通過嚴格考試選拔的中學畢業生進入大學的師範學院予以培養。學製為4年,其中後兩年為實習年。中學教師則由大學直接培養,學製4年以上,畢業後試教兩年,合格者為助理教員,經過國家正式任命,方能成為正式中學教員。中小學教師均被視為國家官員。

在高等教育方麵,共和時期的德國大學又逐漸恢複了它作為講授科學和研究學術的中心地位,並且實行大學自治、教授治校,使德國的學術進步和文化提高飛快。

總之,共和時期的德國各級各類教育均較前有了較快的發展,等級明顯的雙軌學製也有所改變。但教育中始終貫穿著沙文主義、軍國主義和宗教神學的精神,這就為德國法西斯主義教育的產生埋下了禍根。

德國中小學教育的特點與改革

德國中小學教育,充分反映了德國社會的價值觀,也集中反映了德國社會對公民的要求和年輕一代所麵臨的挑戰。德國的基礎教育製度,為每個人創造了按自己的愛好和能力來發展自己的種種可能性,使社會需要和個人生活設計有益地結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