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在高等教育領域,高等學校國家化的現象也十分明顯。公立高校不僅在數量(300多所)上和專業設置上占絕對優勢——私立高校不足100所,其專業設置的範圍也比較窄,而且公立高校財力相對豐厚,對本國大學生和外國留學生均免收學費。

在德國,學校被看作是整個國家法製體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在法製國家,學校的一切活動都受到國家的法律和規章的約束。學校有一定的自主權,但沒有自治權;任何學校教育都不得違背國家與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根本利益,都必須符合服務於國家與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總體目標。

德國《憲法》第七條雖然規定了“全部的學校教育事業置於國家的監督之下”。但是,聯邦政府對學校教育——除了職業教育,僅僅限於一般的監督和協調,各州和直轄市有責任和義務代表國家對學校教育實施具體管理和監督。因此,各州和直轄市的《憲法》中都寫有關於學校教育的條款,確立了本州和直轄市學校教育的基本原則和目標。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後,德國學校教育的“法製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各州和直轄市陸續製定並頒布了專門的《學校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對一般的課程設置、教學大綱、教師工作條例、學校守則等行政管理事務不作立法,僅作為管理規章由教育行政部門頒布並刊載於政府公報。這些教育法律和規章對各級各類的學校教育、特別是國立學校內部的行政和教學管理以及對涉及學校教育的方方麵麵,都作出明確而詳細的規定。例如:學校教育的舉辦人及其資格、學校的法律地位、學校的行政組織結構、學校的分級分類等等。

此外,聯邦政府和各直轄市還製定了教育專項法規,如《聯邦職業教育促進法》、《聯邦教育資助法》等。最具典型範例的是,德國在世界上率先於1996年12月通過,並於1997年8月1日正式實施關於使用多媒體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聯邦德國多媒體法》。它不僅為多媒體網絡的開發者與使用者提供了法律保護,有利於多媒體網絡的普及和有序競爭,而且也將積極地阻止在多媒體網絡上傳播有色情、淫穢和暴力的內容,以利於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違反者將根據《刑法》和《社會治安管理法》予以製裁。

別具一格的德國中小學教育

德國在教育方麵的投資巨大,無論小學、中學,還是大學均免費就讀。德國的教育製度鼓勵學生個性發展,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愛好與能力自由選擇學校、培訓場所、受教育的方式。另外,德國的基礎教育、課堂教學、職業教育和教師工作有其獨特的地方,其特色如下:

一、實行12至13年的基礎教育,高中階段雙向分流

由於德國是一個聯邦製國家,各個邦、州在教育上各有一套,所以教育體製複雜,各種情況並存,但都實行12至13年基礎教育。

6歲上小學,學製為4年,部分地區6年。一年級到二年級基本沒有考試,從三年級開始引入外語,小學畢業後,家長在教師的推薦下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長和成績選擇不同的中學。德國人認為,兒童修完基礎學校後應當進入最適合於他們學習能力的學校就讀。

中學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職業中學,學製4~5年,其畢業生再經過3年職業教育,大多數成為技術工人。第二類中學為實科學校,實科學校是一種繼續學校,實科學校的修業期為6年,學生年齡一般為11~16歲,德國的實科學校於18世紀初就出現了,是一種既有普通教育性質,又具有職業教育性質的新型學校,為社會培養不同層次的職員。第三類學校是專為上大學的學生設置的完全中學(勃蘭登堡州又叫高級文理中學),該類中學學製9年。完全中學5~10年級屬中等教育領域的第一階段,從7年級開始引入第二種外語,學生享受義務教育,11~13年級是完全中學的高級階段,這一階段實行課程製。完全中學以畢業證書考試告終,學生通過這一考試後即可進入大學學習。這種分流有時也會出現交叉情況,如有學生讀了一階段的高級文理中學後學業跟不上,也可轉到實科中學就讀。一般來說,德國學生需要接受13年的基礎教育才可進入大學學習。20世紀80年代產生了綜合學校。它試圖消除三類學校間的差距,給人人以均等的教育機會。

當談到學生選擇就讀職業中學、實科中學還是高級文理中學有沒有生源的比例控製這個問題時,人們的第一反應是:“如果大多數學生都去搶讀文理中學,都要求升大學怎麼辦?”德國的一位中學校長的回答令人出乎意外:“這是不可能的。”經他解釋,德國人的觀念和中國人不同:中國人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都指望自己的孩子通過考大學來成材。而德國人看問題很實在,他們知道孩子的學業成績和在學校裏的表現後,決不會硬逼著子女去讀高中、上大學,家長會根據教師、學校的建議結合學生的特點選擇相應的學校,有的家長甚至反過來勸自己的孩子:“你去讀職高不是很好嗎?何必要去吃那麼多苦讀文理中學呢?”由此可見,德國人的現實態度。而實際上,德國的學生中,大約有30~40%的學生選讀十三年製的文理中學,讀完高中以後上大學;有1/3的學生讀職業高中;還有1/3左右的學生讀完11~12年後,申請讀13年級,以後再升入大學或申請進入專業高等學校學習。

德國教育最大的特點就是靈活,它注重的是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而不是讓他們成為隻會學習的人。

二、進行半日製授課,利於學生的全麵發展

德國的中小學進行全日製授課的學校很少,多數中學均是半日製授課。

慕尼黑中學都是半日製教育,當然部分家長也在試圖推進全日製教育,但效果甚微。半日製授課,學生上午8點進校,在校上6節課,到中午13點30分放學回家,學業負擔比中國的中學生輕鬆。學生半天上學,其餘時間都有安排。下午半天,每個學生在家:1)有一定數量的家庭作業需要他們完成;2)可以參加社區教育協會的各種活動,其中包括體育類——參加體育鍛煉;藝術類——參加美術、音樂、戲曲等培訓班。這種協會是社會性的,學生參加需交一定的費用,每個學生隻參加其中的一項,這樣有利於他們全麵發展。由此可見,德國對人的素質的全麵化的培養是十分重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