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別具特色的“雙元製”職業教育(2)(1 / 3)

5.高度重視職業教學質量

德國的職業教育注重質量可以從幾個方麵得到印證。首先,周密的教學(培訓)計劃、教學大綱的保證;其次是學用結合、實際操作能力的強調;三是重視師資隊伍建設;四是讓學員德、智、體全麵發展;五是發動社會力量共同參與。

值得一提的是,德國對職業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十分重視,建立了一套比較嚴格的製度。比如對教師的學曆和資曆、教師本身的培訓與進修、品德和技能的示範作用、嚴格的考核製度等方麵,都作了精心的規定。同時,也十分注意教師物質生活上的待遇。“進門難、要求嚴、待遇高”是德國師資隊伍建設的主要特點。通過激烈的競爭,他們的職教師資大都具有良好的品質、廣博的知識、精湛的技能、快捷的效率。德國職業學校理論課教師最低學曆為大學本科,有的學校教師中有博士學位的占50%。每位老師至少需有兩年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的經驗,經過兩次國家考試合格,到學校任教還需兩年試用期且每周在校任課25小時左右、知識更新時間不少於4小時,兩年試用合格後,政府終身雇用,享受公務員待遇,免交社會保險,年收入為5~10萬馬克。

此外,學生在學校接受教育,要嚴格遵守校規校紀。學校既注意對學生的技能和理論培訓,也要求學生樹立職業責任感和事業心以保證今後生產的產品達到高質量、服務達到高水平、在社會上具有高信譽、企業具有高效益。為了保證學生的身體健康,學校還指導學生開展體育活動,非常注重學生的身體鍛煉。

二、教育體係雙元製和職業教育雙元製

德國雙元製職業教育體製實際分為兩塊:教育體係雙元製和職業教育雙元製。

1.教育體係雙元製

教育體係雙元製是小學生從4年級開始分流,成績好的進入文理中學,一般的進入實科中學,較差的進入普通中學,讀6年相當於初中畢業。文理中學,普通中學和實科中學實行分層教學。文理中學語數等文化課,較難較深,要求高。德國人認為實科中學、普通中學學生接受能力不強,文化課教學比較簡單,開始接觸職業技能,主要形式是企業實踐(認識)和企業實習。企業實踐從第八年開始要進行2個月到2個半月。企業實習最後大概15天,主要確定自己將來職業方向。

2.職業教育雙元製

學生從實科中學、普通中學畢業後,需通過各種途徑獲得自己感興趣的職業崗位需求信息,並進行申請,企業考核通過後和企業簽訂培訓合同。企業送學生到職業學校進行3年半的職業教育。職業中學理論知識占30%,實踐占70%。具體形式是第一年每周理論2天,實踐3天,第二、三年是理論1天,實踐4天每個學校形式內容具體與企業協商,也可以一個學期前幾個月在學校,後幾個月在企業,職業學校負責專業理論教學。具體實踐技能回本企業學習。企業小的由企業所屬協會,如手工業、農業等協會辦的實訓中心負責實踐。(其中未滿18歲的孩子家長陪同簽訂協議)培訓最後經考核合格畢業,與企業正式簽訂用工合同。

德國的自然資源並不豐富,但他們靠提高勞動者的素質來彌補。德國的教育是以職業教育為重點,在整個教育體係中,職業教育的線路從中學開始一直延伸到終身教育,同時把職業教育當作自身經濟發展的“秘密武器”。在操作上,按照德國職業教育法的規定,嚴格把住“就業者必須先接受正規的職業教育”這一關,年輕人不經過正規職業培訓,不準進入職業生涯。德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二戰結束後德國用了不到6%年的時間,就躍身於世界第三經濟強國,對於這一奇跡般的變化,德國人把主要原因歸結於“雙元製”職業教育。這種教育形式培養了大量高素質的管理人員和技術工人,正是這些勞動者創造了良好的產品質量,並推動德國經濟穩定發展。所謂“雙元製”就是指學生在企業接受實踐技能培訓與在學校接受理論培養相結合的職業教育模式,培訓的企業根據培訓條例和本企業的特點製定具體的培訓計劃並付諸實踐。接受“雙元製”培訓的學生需要簽訂兩份合同:第一份是與學校簽的培訓合同,合同規定經過5年培訓,學生應達到什麼水平;第二份是在有關部門的安排下與培訓企業簽訂的合同,合同規定學生邊學習邊在企業中實習,並規定了學生實習期間的工資數額。這種培養模式,以企業培訓為主,以職業學校教育為輔,學校在服從企業培訓要求的前提下實施普通教育。第一學年每周有2天時間到學校上課,第一天上9節課,其中有3節文化課、6節專業課;第二、三學年每周在校學習時間隻有1天,其餘時間均在企業實習,平均每周在企業培訓的時間為4天,在職業學校接受理論教育的時間約為1~1.5天(各行業有所不同)。德國的義務教育為12年。有些殘疾、心理障礙弱智等兒童無法在一般中小學就讀,可以在特殊學校學習,如集特殊兒童的護理、治療、教育、職業培訓、勞動就業於一體的特教中心、聾啞學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