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讓學習成為一種習慣(1 / 3)

以前,我一直認為自己是個愛學習的人。直到有一天,發生了一件事,讓我鬱悶了好幾天。

從這天開始,我才知道,我肚子裏的那點墨水,是半夜裏摸帽子——還差得遠著呢!

事情源於對我姓氏的理解。

那時覺得,要論起金姓的起源,我應該是最有發言權的。於是,每當有人提起這個話題,我都會十分自信地告訴人家:現在的金氏,是出自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磾之後。

講到這裏,如果有人感興趣的話,我還要解釋一下:

在漢代,匈奴休屠王的兒子叫日磾。在漢武帝掃北時,他毅然起義,歸順了漢室,為中國北方的平定立下了大功,從而得到了漢武大帝的褒獎。

由於他曾鑄銅人像以祭天,這個銅人像又稱金人,遂被賜姓為“金”氏,稱金日磾。

從此,他的子孫就統統姓了金。在講述這些曆史淵源中,我的言語頗有幾分自豪。畢竟先祖們為民族統一大業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在中原文化的發展史上,也有我們族人光輝的一筆。

直到有一次,我的這個解釋遭到了一位老者的質疑。

他說:“小夥子,你講得不完全對。說話太絕對了,是要犯錯誤的。”

我頓時鬧了一個大紅臉。因為,當時周圍還有不少人。這老頭兒講話是一點麵子也不給。

那個時候不像現在,既有計算機,又有網絡。有什麼問題上網一搜,就基本解決了。但我還是覺得很受刺激。

於是,就很認真地查閱了相關資料。結果,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事情還真讓那位老人家給說著了。

我錯了。至少我的闡述是不全麵的。

原來,金氏首先是出自少昊金天氏,其次才有匈奴休屠王的兒子金日磾之說。

相傳少昊是上古五帝之一,是黃帝的己姓子孫。少昊死後被尊為西方大帝。按照我們古代先人的五行學說,西方屬金。所以,少昊又有金天氏的稱號。這樣,他的後裔就有以金為姓的,稱金氏。

看來,這老金家,還真有皇家血統呢!

另外,還有一些金氏族人是由劉姓改過來的。那是唐末五代時,吳越國的開國之王叫錢鏐,而這個錢鏐的“鏐”與“劉”為同音字,為了避嫌,便將吳越國中的劉氏統統改為金氏。

然而事實上,還遠不僅如此。

金氏除了有上述三支外,還有其他六個來源:一是南北朝時羌族中有金姓。二是唐代新羅國有金姓。這個新羅國就是今天的朝鮮半島,他們的國王就姓金。三是明代永樂年間,成祖帝伐漠北,蒙古王子也先土幹率妻子和部下來降,由於有功而被賜姓為金。四是元代有個叫金覆祥的人,其先本為劉氏,後改為金氏。五是清代文學評論家金聖歎,本姓張,後改姓金氏。六是清代愛新覺羅子孫中多有姓金的。

一個金姓氏族繁衍的過程,簡直就是一部中華姓氏文化發展進步的曆史。

我為自己知識的淺薄而汗顏。

學無止境,這句話真是放之四海而皆準。

學習 是立身之本

人在社會上要安身立命,必須要有一技之長。你就是蹬三輪,也要識字認路。

而這一切,都來源於學習。

我認識一個老工人,他以前最反對自己的孩子讀書了。他講:“讀那麼多書有什麼用?能認識字,別在大街上走錯男女廁所就可以了。”

可是,後來他的兩個孩子都在家裏待業。他急了,找到我問:“你們再招勞務工能不能不考試?”

我說:“僧多粥少,這麼多孩子報名,需求的指標就那麼些,不考試怎麼錄取呀?”

他說:“我孩子有的是力氣,不怕吃苦。”

我見他一副很認真的樣子,就笑了,繼續說:“現在的工作現場已經沒有多少力氣活了,基本都是機械化、自動化。你孩子連漢語拚音都不會,能做什麼呢?”

這是一個讓人悲哀的事例。

如今,沒有知識,你就是扛大活也找不到地方。

然而,事實遠比這些還可怕。

時代在進步,知識在更新。你就是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也時刻麵臨著競爭的壓力。所以,先人早就告誡我們說:“欲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求流之遠者,必浚其源泉。”

這裏的固本、浚源,講的就是學習。

世界上,隻有三樣東西是別人搶不走的。一是吃進胃裏的食物,二是藏在心中的夢想,三是讀進大腦裏的學問。

因此,隻有多學習,多讀書,多增長知識,才能立身於職場,立足於社會,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不摔跟頭。

對此,我國古代的先賢們在《大學》的第一章就開宗明義地講道:“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就是說: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有了豐富的知識,然後才能意念誠實;意念誠實才能使心誌端正;心誌端正才能使自身有修養;自身有修養才能把家庭管理好;把家庭管理好然後才能把國家治理好;國家治理好然後才能平定天下。

這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這裏,學習被視為安身立命之寶。

對於這個問題,新東方董事長俞敏洪也有一番見解。他說:“我認為全世界最難做的一件事,就是自我提升。你有多大的氣概,你就能做多大的事情,但沒有人生下來就有宏大的氣概。這裏麵就有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

大家都知道,猶太民族是一個很不幸的民族,他們在很早的時候就失去了自己的家園。現在,雖然有了一塊屬於自己的土地,卻還是炮火連天,難得安寧。

可是,全世界沒有一個民族敢輕視他們,因為他們在經濟、科學和藝術等方麵湧現出了一大批傑出人才。僅諾貝爾獎得主,猶太人所占的比例就遠比其他民族高出許多。

猶太人的這種智力優勢來源於他們的學習。

他們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雖然,在長期動蕩不安的民族災難中,他們曾背井離鄉,四處漂泊,分散於世界各地,但他們卻頑強地保持著自己的學習文化。

有一位作家寫道:“猶太人家庭在學問方麵應受到高度評價。在這方麵,非猶太人的家庭相形見絀。這個因素,構成了其他一切差異的基礎。”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一次調查中發現,在以猶太人為主的以色列,14歲以上的人平均每月讀一本書。他們全國有450萬人,就有100萬人辦有圖書證。

有人曾問:猶太人為什麼這麼喜歡讀書?對此,諾貝爾獎獲得者、美籍猶太人赫伯特?布朗說:“我的祖父常問我,為什麼今天與其他日子不同呢?他是讓我自己提出問題,自己找理由,然後讓我自己知道為什麼。我的整個童年時代,父母都鼓勵我提出疑問,從不教育我依靠信仰去接受一件事物,而是一切都求之以理。”

學習,使猶太人把教育看得高於一切。

在猶太人傳統中,孩子第一次進學校時,總會有這樣的一個儀式:要將用蜂蜜寫在幹淨石板上的希伯來字母舔幹淨。顯然,他們希望通過這種神聖的方法,使孩子們知道學習是甜蜜而充滿誘惑的。他們有一條亙古不變的真理:財富可以被帶走,唯有知識和智慧永不流失。

猶太人是聰明的。所以,他們才有了許多像愛因斯坦這樣的卓越人才。

其實,學習的意義對於每一個社會形態的影響都是如此。學習促進知識,知識促進發展,這早已是被曆史證明了的顛撲不破的真理。所以,才有了百家爭鳴的學術活躍局麵,才有了封建製代替奴隸製的社會變革,才有了科舉考試選取天下人才,才有了唐代的“貞觀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