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讓學習成為一種習慣(3 / 3)

不久,春節將至。“搬不動”把嶽飛叫來說:“你來到我這裏,共栽了三千六百棵樹。從明天早上開始,你去把這些小樹一棵棵挨個兒搖一搖。不準折斷一枝,不準漏掉一棵,太陽出來前,就得搖完。”

從此,嶽飛半夜就開始起床,打水掃地,伺候好師傅後,就去搖樹。開始,累得是腰酸腿疼,太陽出來時,才剛剛搖完。可等到了第十天,情況就發生了逆轉,離日出還有一個時辰的時候,他的樹就全部搖完了,而且腰也不酸,氣也不喘。

這時,“搬不動”來到了他的身邊,撫著嶽飛的頭說:“鵬舉呀,俗話說,功夫、功夫,全在工夫;沒有工夫,哪有功夫!看來,你跟我一年,功夫學得差不多了,明天可以回你母親那裏去了。”

嶽飛很奇怪,說:“師傅,你還沒教我武藝呢!”

“搬不動”搖搖頭說:“武藝我不教,我隻是教你一點武藝之外的功夫,有了這點根基,你學什麼都不難了。”

於是,嶽飛辭別了“搬不動”。回到家後,又跟周同師傅學習箭法。後來,果然練就一身絕技。1022年,嶽飛應募出征。母親在他背上,用衣針刺下“精忠報國”四個大字。

10年後,嶽飛已經是一位戰功赫赫的元帥了。他在《滿江紅》裏寫道:“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抒發了他不慕功名,不圖利祿,以身報國,隻爭朝夕的奮鬥精神。

嶽飛用自己的學習方式,把力量寫進了曆史。

學習 使人心中充滿陽光

學習一旦成為習慣,心中就會充滿陽光。

習慣是人一生中不可或缺的伴侶。它可以成就一個人,也可以毀掉一個人。所以有人說,擁有一個好習慣,比什麼都重要。

學習就是這樣,一旦你把它化為自己須臾不可離開的行動,化為不需要刻意去做作的行動,你就會突然感覺到:沒有什麼事情可以煩你,沒有什麼困難不能克服。你的世界原來無限寬闊,你的心胸竟然充滿陽光。

人人都喜歡這樣的心態,每天快快樂樂,悠哉喜哉。可是,如此陽光的心態來自哪裏呢?

來自自信。

隻有充滿自信的人,才會有快樂。然而,一個人的自信並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建立起來的。這其中,有天分,更有後天的塑造。

自信來源於學習。

因為,學習會使你強大,強大則是自信的基礎。自信和自大僅有一步之遙,但本質卻是大相徑庭。

自信,讓人喜歡;自大,令人討厭。前者是對自己實力的信任;後者是對自己虛榮的張揚。所以,有實力才能有自信。這個實力,就源於學習。

在知識經濟時代,真正的窮人不是一無所有的人,而是毫無學習能力的人。一個人擁有什麼學曆,占據多高的職位,領取多少薪水,都是無關緊要的。緊要的是他有沒有強烈的學習願望、出色的學習能力和持之以恒的學習毅力。

對所有的人來說,有沒有實力的奧秘,就在於誰能以最快的速度學會更多有用的知識,並使這些知識變成自己的能力。

學習會使人智慧,智慧則是自信的保障。

一個人的自信,僅有實力做基礎是不夠的。尤其是在當今社會裏,信息爆炸,變革不斷,唯一不變的東西就是“變”。這時候,僅有信心是難以為繼的。還必須見招拆招,因勢利導。

這就需要智慧。

智慧是什麼?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

孔子認為:人的最大智慧應該是識人。這話說得沒錯。但我還認為,人的最大智慧是用人。當然,這裏的用人是廣義上的。不樹人為敵是用人,不激化矛盾也是用人,能夠化“敵”為友更是用人。

而要做到這些,就得學習。最起碼要向這些人學習,通過學習,你才能了解人家,人家也才會了解你。你的用人,才能有著落。

學習會使你找準生活的方向,這個方向則是自信的源泉。學習的最大作用是使你站得更高,看得更遠,也就是平常所說的,開闊了眼界。這其中有一個了不起的意義,那就是在新的視野裏,你能找準自己的定位。

在現實生活中,你如果把自己看高了,肯定會招來罵聲。但如果把自己看低了,同樣也會讓人瞧不起。所以,定位不是小事。而要定準這個位,就必須對周邊的環境有個精準的分析和判斷。

這個分析判斷的過程,還是學習。

可見,學習是一種覺悟、一種修養、一種境界、一種責任。

通過學習你知道“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於是,你就會看到自己的短板,就要想辦法去提高。

這種提升,就會使你始終保持一個清晰的前進方向。所有的幹擾、猶豫和彷徨,都會在這種提升中悄然退縮,望而卻步。

一個陽光的心態,由此產生。在這樣的心態下,你就會披荊斬棘,所向無

敵。

記得,在清華大學經營管理學院學習的時候,幾乎每天早上都會在操場的一角看到一個人在那裏活動。開始是奔跑跳躍,後來就是大聲地讀外語。

這是一個什麼人呢?怎麼會有那麼大的精力!

由於那時天還沒有太亮,我隻能根據輪廓判斷,這應該不是一個年輕人。我為他的毅力和勤奮而感動。

直到有一天,我們碰到了一起,我的心立刻被他深深地震撼了:這是一位滿頭銀發的老人,臉上的老年斑清晰可見。

“您老住在這兒嗎?”我用手指指我們住的宿舍,試探地問道。

“不是,我住在後院!”沒想到老人回答的聲音比我高八度。

“您每天起得真早呀!”

“哦!已經習慣了。”

“您還在教課嗎?”

“早就退休啦!不上課了。”

“那您每天還……”

“哈哈!不教書也得學習呀,要不就真成了廢人了!”

老人爽朗地笑著,走了。那步伐邁得比我的還大,還有力。

事後,我向給我們講課的一位老師說起這件事,他說,在清華,這樣的老人有一大批,以學習為樂,以生活為樂。

果不其然。

不久,我們班接到邀請。學校有一個老教授籃球隊,要和我們比賽一場籃球。對方參賽的條件是:不到七十歲的人,不要!

我們頓時嚇懵了。這場球實際上還沒打,我們就輸了。

我們被這樣一群老人的意誌和力量所征服。

說實話,我曾對此百思不得其解:這麼大的年紀,哪來這麼好的體力和精氣神呢?

直到我走進清華大學的校史展覽館才找到答案。原來早在建校之初,這裏就有這樣一條校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這是來自《周易》裏的兩句話。當年,梁啟超先生在給清華學子們作《論君子》的演講時引用的。

其中的意思很清楚,那就是:君子應該像天宇一樣運行不息,即使顛沛流離,也不屈不撓;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樣,沒有任何東西不能承載。

毫無疑問,這樣的校訓,就是所有一切的源泉。

所以,一條“要為祖國勤奮學習和工作五十年”的巨幅標語,在清華園裏傲然挺立了一個多世紀。

在這裏,沒有退休的概念,沒有年老的概念。有的,隻是學習。

我終於明白了,一個人的活力,不僅僅來自青春,更多的來自陽光的心態。

這種陽光的心態,源於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