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驢心如死灰,越想越氣。
然而,看著那些落下來的越來越厚的土,它突然靈機一動:難道這是主人救我的方法?
於是,它開始側過身子,試著用蹄子把土踏平,並站在新土上麵,果然它往上前進了一步。接著再如此,它又往上提升了一層。頓時,毛驢為剛才對主人的猜疑而懊惱,它踏土的步伐越來越有力,主人在上麵填土的速度也越來越快。終於,它從井裏冒出了頭,然後整個身子被主人拉了上來。
毛驢得救了。顯然,得救的還有它的靈魂。
世界觀就是一個人的靈魂。
有什麼樣的靈魂,就會有什麼樣的思想,有什麼樣的思想,就會有什麼樣的行動。遇事怎麼看、怎樣處理更是如此。
不同的世界觀,在對待一件相同的事情上會有不同的結論。所以,不能輕信別人的看法。因為,他的世界觀與你的世界觀未必相同。
古代有位秀才第三次進京趕考,住在一個經常住的店裏。考試前兩天他做了三個夢:第一個夢,夢到自己在牆上種白菜。第二個夢,夢到天在下雨,他戴了鬥笠還打著傘。第三個夢,夢到跟心愛的表妹躺在一起,但卻是背靠著背。
秀才似乎覺得這三個夢有些深意,便去找算命先生解夢。
算命先生一聽,連拍大腿說:“你還是回家吧。你想想,高牆上種菜不是白費勁嗎?戴鬥笠打雨傘不是多此一舉嗎?跟表妹躺在一張床上了,卻背靠背,這不是沒戲嗎?”
秀才一聽,心灰意冷。便回店收拾包袱,準備回家。
這時,店老板感到非常奇怪,就問:“不是明天才考試嗎,今天你怎麼就回鄉了?”秀才便把自己做夢、請算命先生解夢的事情,如此這般地說了一番。
店老板一聽樂了:“喲!我也會解夢的,怎麼不找我給你解夢啊?我倒覺得,你這次一定要留下來。你想想,牆上種菜不是高種嗎?戴鬥笠打傘不是說明你這次是有備無患嗎?跟你表妹背靠背躺在床上,不是說明你翻身的時候就要到了嗎?”秀才一聽,覺得更有道理,於是便精神振奮地去參加了考試。
這一次,居然中了個探花。
這個故事很古老,但它的寓意卻一點也不過時。遇事往好處想,就可能峰回路轉。但如果相反,那肯定是徹底沒戲。因為,你在起跑線上就輸了。
哲學使人清醒,尤其是裏麵的世界觀,更使人增智。它是在你邁開第一步的時候就能照亮你腳下的明燈。
往好處想 是一種方法論
遇事怎麼想,又是一個方法問題。
要解決不同的問題,肯定要用不同的方法。但就是窮盡所有的知識,也無法找到所有的方法,更無法一下子就找到適合解決你那個問題的方法。
唯一正確的途徑,就是先確立一個好的心態。
陽光的心態,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開關。
心裏有陽光,你才能看到陽光。隻有看到了陽光,你才會有信心。信心是解決問題的關鍵。相反,如果你心裏有魔鬼,就會被魔鬼纏身,你就是有再大的本事,也會舉步維艱。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讓許多人吃了不少苦頭。其罪魁禍首,就是心裏的那個魔鬼。
端正的態度,是解決所有問題的切入點。
態度,是所有方法的動力源。有好的態度,才會有好的方法。什麼是端正的態度呢?就是對生活充滿熱愛,對他人充滿真誠,對事業充滿追求。有了這樣的態度,什麼妖魔鬼怪都不可怕,什麼艱難困苦都是過眼煙雲。
態度決定一切。
1914年12月的一天,一場大火把大發明家愛迪生的實驗室化為灰燼,損失超過200萬美金。那時,愛迪生已是67歲的年紀了,人們都擔心他經受不住這麼沉重的打擊,會被痛苦壓得趴下去。
誰知第二天,愛迪生看著一堆廢墟說道:“災難自有它的價值。瞧!這不,我們以前所有的繆誤和過失,都給大火燒得一幹二淨。感謝上帝,這下我們又可以從頭開始了。”
火災剛剛過去20天,愛迪生就推出了他發明的第一部留聲機。
這就是態度的力量。
人的一生,每一天都是新的。既充滿著矛盾、困難、困苦和困惑,也蘊含機遇、歡樂、幸福和希望。樂也一天,苦也一天,為什麼遇事不往好的方麵想呢?
態度,其實也是思考問題的角度。同樣一件事情,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看法也就會完全不同。對待事情的看法不同,事情的結果也就必然不同。
往“好”處想與往“壞”處想,雖然僅一字之差,卻表現出兩種不同的生活態度。前者是進取的,後者是防禦的;前者是主動的,後者是被動的;前者體現的是對美好前途的向往,後者體現的則是對未來困境的憂慮。
境由心造。
遇事往好處想,必然會使我們的陽光心態更燦爛,也必然會使我們豁達的生活態度更堅定。即使是身處逆境,也可以保持清醒的頭腦、辯證的思維,也可以保持堅強的信念和旺盛的鬥誌。
這就是方法的力量。
多往好處想,多麵向未來著想,就會自我振作、自我警醒、自我提升,就會“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陽光的心態、向上的態度,是光明和希望的搖籃。
往好處想 是一種修養
中國人是最講修養的。
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創立了儒家學說,其中一個重要的理念就是修養。
在《禮記?大學》裏,有這樣一段話:“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這裏講的意思很明確: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於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國家;要治理好國家的人,要先整頓好自己的家;要整頓好家的人,要先進行自我修養;要進行自我修養的人,要先端正他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後自我修養完善;自我修養完善了,然後家庭整頓有序;家庭整頓好了,然後國家安定繁榮;國家安定繁榮了,然後天下平定。
這就是修養,是中國幾千年來無數仁人誌士的最高道德標準。
然而現實中,對於我們平頭百姓而言,那些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是體現在具體、細小、日常的生活當中的。講太多的豪言壯語反倒沒人聽。
所以,遇事怎麼想、怎麼做,就成了這種修養的第一道門檻。
一旦遇到什麼情況,別人還沒怎麼樣呢,你這裏或者是暴跳如雷,或者是悲天憫人;或者是猜三想四,或者是敵視萬分。那麼,你就是怎麼說自己有修養,也沒人信。
有一年評職稱,一個老同誌沒評上。
他暴跳如雷,到處告狀,硬說是評委會裏的一個評委在整他。為了證實自己的觀點,他寫了厚厚的一遝材料,把他與那位所謂“整他”的那個評委之間的矛盾渲染得淋漓盡致,世人皆知。
盡管領導和職改辦的同誌再三解釋,指出他是在用自己的主觀臆想來猜度別人,可他就是聽不進去。
沒有辦法,領導隻好調出了當時評委的投票記錄,結果他一看就傻了:他認為“整他”的那個評委,其實給他打的分是最高的。
我清楚地記得,當他拿起那份記錄時,足足看了好幾分鍾,沉默許久。
評委們給的分基本上都是客觀的,他丟分是丟在了硬件上。相反,恰恰是那位他極度猜疑的人,卻刻意多給了他幾分人情分。對此,我理解,因為他曾是這位評委的屬下。
但對他,我卻很難用語言來表達。
應該說,他是一個很好的同誌,在崗位上兢兢業業幾十年了,為人低調,做事勤勉,可就在這個問題上沒有把握好,鬧得沸沸揚揚。
這不能不說是個遺憾。
客觀地講,人都有遇事不冷靜的時候,但如果是刻意專往壞處想,那就很容易掉進疑人偷斧的陷阱。要是再聽不進別人的勸告,那結果一定會很慘。
紅軍長征時期,就有這麼一個慘痛的教訓。
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一位將領的妻子隨同瞿秋白等幾名領導人突圍,後來相繼被俘。最後,瞿秋白同誌慘遭殺害。
幾年後,這位妻子曆盡千辛萬苦,終於出獄並找到了這位將領,本來是有一肚子艱辛、屈辱和思念要向他傾訴的,沒想到一見麵,這位將領卻拔槍相對,質問她:為什麼出賣瞿秋白同誌?
她頓時被問懵了,無言以對,隻是憤怒地流著淚水。
結果,丈夫的槍響了。她沒有死在敵人的獄中,卻倒在了自己親人的槍口下。
後來,真相終於大白於天下。她是無辜的,她在敵人的刑訊逼供麵前是堅強的。可這位將領,卻沒有等到了解真相的這一天,就在妻子死在他的槍口下不久,也倒在了敵人的屠刀之下。
不知道他們在九泉之下會不會相遇?
如果重逢,他將會怎樣麵對這個對黨忠心耿耿,對丈夫癡心不改的女人?會是兩個人相擁而泣,還是掉轉頭形同陌路?
修養,是人的一種品質。
遇事往好處想,是通向這種品質的橋梁。
往好處想 是一種品格
《三國演義》裏有這樣的一個故事。
曹操刺殺董卓不成,單騎逃出洛陽。他在飛奔譙郡路經中牟縣時被擒。中牟縣令陳宮是個仗義之人,仰慕曹操已久,見此情況後,乃棄官與之一起逃離。
兩人行至成皋,便投奔到曹父的一個故人呂伯奢的家中求宿。他們受到了熱情款待,呂伯奢並親往西村沽酒。然而,正在裏屋休息的曹操,忽然聽到屋堂後有磨刀之聲,立刻產生了疑心,懷疑是人家要對他們圖財害命。
於是,就與陳宮殺了出來,將呂家八口人全部殺死。事後,才發現堂屋內還捆綁著一頭豬。
原來,呂家磨刀隻是為了殺豬款待他們。
事已至此,他們隻好逃走。途中正與沽酒而歸的呂伯奢相遇,曹操害怕暴露真相,幹脆連呂伯奢也一起給殺了。
這是一個典型的遇事後專往壞處想的案例。
每一人讀到這個故事,立刻想到的就是曹操的為人,實在是狡詐陰險、凶殘惡毒。
正如書中所描繪的那樣:陳宮驚問其故,操曰:“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於是,羅貫中還賦詩兩句,對這件事算是作了一個結論:“設心狠毒非良士,操卓原是一路人。”曹操作為極端利己主義者的形象,由此昭然若揭。
遇事怎麼想,成了一個人品德的試金石。
前些年,發生過這樣一件事。
一個人玩命地攻擊另一個人,開始是傳人家的閑話,後來是四處寫匿名信,再後來是張貼小字報,內容無非是生活作風、貪汙腐敗和徇私枉法三件“大事”。一時鬧得這個單位烏煙瘴氣,沸沸揚揚。
最後,矛盾開始升級。他直接跳了出來,到人家家裏大打出手。
單位隻好組織了工作組,專門對此事進行調查。結果,全是誣告。工作組找到這個人,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沒想到,他的回答竟“坦率”得令人目瞪口呆:“誰讓他算計我了!我就是要整整他。”
“他怎麼算計你啦?”工作組繼續問。
“那一年漲工資,就是他害得我沒漲上!現在退休了,我一個月比別人少拿一百多塊。”
“你怎麼知道沒漲上工資是他的原因呢?漲工資的政策都是公開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