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他!當年我倆在一起的時候,他就……”
工作組的調查無需再進行了。這是一個典型的挾私報複、目無法紀的違紀案件。我為這個人的“無法無天”深感悲哀。
然而,更讓我悲哀的還在後麵。
原來,當年研究他漲工資的時候,那位可憐的受害人正在外地學習,根本就不知道他沒漲工資的這件事。
我為那位無辜的受害人悲哀,假如沒有矛盾的升級和真相的揭開,那麼這些流言蜚語也許就會伴隨受害人一輩子,這是多麼沉重的壓力呀!
我為這個謠言的製造者悲哀,假如真相不大白於天下,那麼,他懷揣的這種“仇恨”究竟會把他引向何處呢?
品格,是人格的基石。有什麼樣的品格,就會有什麼樣的人格。
遇事專往壞處想,就是通往這種人格的奈何橋。
往好處想 是一種智慧
任何事情一旦出現,都有往下發展的多種可能性:好的,不好的,不好不壞的,有好有壞的等等。
而且,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可能性,那就是它們之間的轉化。這個轉化,有時隻需要一個誘因,而不需要充足的理由。
在轉化麵前,一切皆有可能。
於是,這個誘因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新疆伊犁冬季牧場轉場的道路上,有一個叫冰溝的地方。牧民每次路過那裏都是萬分小心,因為兩邊都是脆弱的冰山和雪層,哪怕是一聲咳嗽,有時都可能引發一場山崩地裂般的雪崩。
每一個誘因的背後,都可能是災難。
所以,控製好誘因,就是一種智慧。過冰溝的智慧,就是小心謹慎。
然而,在麵對其他突如其來的問題和危險時,控製好誘因,就沒有那麼簡單了。
比如,有兩個人在打架,一方操起了菜刀,這時如果有人火上澆油,激化矛盾,那後果就會不堪設想。許多監獄裏的囚犯,為什麼一提到當初的那一個瞬間,就會泣不成聲、痛不欲生呢?原因就在這裏。
如果這時候有人循循善誘,耐心化解,或者略施緩兵之計,使那些激動的情緒逐漸得以平複,那麼,就會使很多人在衝動的犯罪道路上終止,不會越走越遠。
把可能發生的壞事變成好事,才是大智慧。
早年,我在基層小隊工作期間,曾經遇到過這麼一件事。
一天早上,劉師傅發現自己的工具箱被撬開了。大家立刻圍了過去,問長問短。
“丟了什麼重要的東西嗎?”
“沒有!”劉師傅平靜地回答。看看人們憤憤不平的樣子,他又補充道:“沒事!隻是一件小玩意,他一定是急需,過兩天會給我送回來的。”
“還是報案吧!昨天下班時我看見你鎖工具箱了,一定是昨晚有人進來撬的鎖,這案子好破!”人們還是七嘴八舌地不肯離去。
“對呀!我去門衛那兒問問,看看是誰昨晚來工房了。”說著,就有人向外走。這時,隻聽劉師傅大叫一聲:“回來!你們別管閑事行不行?”
立刻,大家都不做聲了。
這不是皇上不急太監急嘛!人們嘟囔著,散去了。
可我心裏還是有些打鼓,因為從劉師傅的臉色中,可以看出他丟失的絕不是什麼小玩意。那時候,大家都住宿舍,行囊簡單,一些貴重的錢物常常會鎖在自己的工具箱裏,這是公開的秘密。
那他為什麼要極力掩飾呢?
我始終沒想明白。
直到二十多年後,在一次老同事聚會上,事情的來龍去脈才得以浮出水麵。
那天,大家喝了不少酒,都很高興。可就是一個叫英子的老弟表現有點奇怪。
他離開隊裏比較早,後來調回了老家,之後又自己單幹。一方麵靠自己聰明能幹,另一方麵趕上了好時光,事業越做越大,現在已是腰纏萬貫的富翁了。
隻見英子一個勁地給劉師傅敬酒,每一次不等劉師傅喝,他都是一飲而盡。開始,我還覺得是師徒多年沒見麵的感情所致,後來才發覺這其中好像有點蹊蹺。
“師傅!我對不起你。”他已經有些語無倫次了。
“去、去,喝酒!有什麼對得起對不起的。”劉師傅一直跟他打岔。
“當年,那件事……”他搖搖晃晃地又端起了酒杯,一副痛心疾首的樣子。可劉師傅還是攔住了他,不讓他繼續說。
沒想到,這一下英子更急了,帶著哭腔嚷道:“你怎麼不讓我說話呀!我這次來就是向你請罪的呀!”
這一下,全場嘩然。
大家都把目光轉向了劉師傅,隻聽劉師傅淡淡地講道:“啥罪呀?你不是把那玩意都還給我了嗎?”
“師傅!原來你知道是我幹的呀?”
“你小子那點鬼心眼,我還看不出?來,喝酒!”
大家這時才聽明白,原來二十幾年前那起所謂撬工具箱的案件,是英子做的。劉師傅丟失的,也確實不是什麼小玩意,而是現金。
至於多大的數目,他們誰也沒講。
但有一點是肯定的,由於劉師傅的寬宏大度,英子幡然醒悟了。不久,他又把錢悄悄地塞進了劉師傅的工具箱。
事情終於水落石出了。
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把自己手裏的酒杯倒得滿滿的,向他們表示由衷的敬意。人們為劉師傅的善良而感動,同時也為英子的坦誠而欣慰。
事後我想,假如當年劉師傅要是報了案,假如英子被當賊給抓起來,那又會是什麼樣的結果呢?
也許,在我們的同事裏,會少了一個民營企業家。
往好處想 是一種胸懷
生活中,人與人相處難免會有一些摩擦,有一些誤解,甚至有一些猜疑或敵視。
尤其是在當今社會,一些人的仇官、仇富、仇國企、仇警察的心態,一旦遇到事情就極易誘發大的矛盾、大的事端。同時,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難免會遭遇一些我們不願意遭遇的事情,或被攻擊、被誣陷,或者由於我們自己工作本來就沒有做好,而招來一些麻煩。
這時候,怎麼想、怎麼做,對我們就是一種考驗。準確地說,是對我們胸懷的一個考驗。有些事,忍一忍、容一容,也就過去了。比如流言蜚語,你越是理它,它越是找你;你越想掰扯明白,就越是解釋不清楚。如果我們眼裏不容沙子,非要針尖對麥芒,想弄個一清二白,那結果有可能會更慘。
現實中,有些事剛開始的時候,可能有幾分對你不利,即所謂的無風不起浪。但你一較真,這事可能就會乘勢而上,愈演愈烈,結果會越來越壞,身不由己,越陷越深。
小事一折騰,就會變成大事。
有一個小和尚聰明伶俐,師父也很喜愛。但他因此遭到一些同伴的嫉妒,有人總找他的別扭,還傳播了他的不少流言。
一天,他找到師父訴苦。說他不明白,那些人為什麼要這樣對待他。
師父靜靜聽完他的訴說,然後對他講:“現在你去給我倒一杯茶,再去找一塊小石頭。”
小和尚照做了。
隻見師父拿起小石頭,把它投入茶杯中,立刻水花四濺,茶杯也被砸個粉碎,小和尚嚇了一跳。這時,師父又拿起那塊石頭,把它投入了旁邊的茶壺中,茶壺雖然沒有碎,但也發出了好大的動靜,裏麵的水也濺了出來。
然後,師父又領著小和尚來到一條河邊,又舉起了那塊石頭,把它用力地投向河裏。石頭隻發出了很小的聲音,就沉到了河裏,再也沒有了蹤影。
做完這一切,師父問:“你說,你是想做茶杯、茶壺,還是這條河?”
小和尚頓時醒悟,雙手合十:“感謝師父教誨!我再也不去理會他們說三道四了。”
這是一個關於胸懷的故事。
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有兩重性,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遇到問題,如果能夠以寬廣的胸懷往好處想,朝好的方向去努力,那麼矛盾就會得到化解,對於事情的走勢就是一個好的導向。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這句話許多人都喜歡,但是很少有人能夠做到。
遇事有沒有胸懷,這是一個人能不能經得起風浪考驗的試金石,也是一個人能不能做成事、做成大事的風向標。
胸懷,可以讓我們遇事不亂,化危為機。
往好處想 是一種自信
人生在世,是離不開信心的。
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凡是活得快快樂樂的人,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對生活充滿了自信。這種自信,可能來源於理想、信仰,也可能來源於親情、友情。
但最主要的是,它應該來源於對自己的掌控。
自己能夠駕馭自己,這是最大的自信。
然而,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在生活中,我們可能都遇到過這樣的事:孩子晚上參加同學聚會去了,夜深了,還沒有回來。你給他打電話,他不接;你要去找他,又不知道他們聚會的地點。
於是,你就開始胡思亂想。
開始會想:孩子是不是喝多了?接著會想:會不會是在回家的路上出了什麼情況?然後又會想:是不是出了車禍?會不會受傷甚至有生命危險?如此等等。
越想越害怕,越想越驚恐。於是,你就會不斷地撥打孩子的電話,可怎麼打還是沒人接,這樣你就斷定孩子是出事了……
你開始坐臥不安,甚至傷心地哭泣。
直到孩子回來了,你像瘋了似地撲過去,一看什麼事情也沒發生。隻是孩子把手機調成了振動,隻是同學們玩得高興,忘記回家的時間罷了。
孩子還沉浸在這場同學歡聚的喜悅之中,可一進家門,這種歡樂立刻被你的情緒一掃而光。
這就是想法的力量。
本來沒有的事情,你一想,它就出現了。
想法,決定著我們的生存狀態。有什麼樣的想法,就有什麼樣的情緒;有什麼樣的情緒,就會有什麼樣的生活質量。
愉快的生活,是由愉快的想法帶來的;痛苦的生活,是由痛苦的想法造成的。遇事多往好處想,這本來是最好的想法,卻常常被我們忽略。
遇事往好處想,還是往壞處想,是我們生活質量的分水嶺。
要做到遇事多往好的方向考慮,其實也不難。
首先,對自己要有信心。無論發生了什麼事,自己心裏都要有一個定盤星。自己可以在一件事上失敗,但不會在所有的事情上都失敗。自己可以在客觀規律麵前俯首稱臣,但在精神上絕對不可以萎靡不振。
自己,是自己的主人。
其次,對問題要有信心。人世間任何問題都是福禍相依,好壞並存的。並非無煩惱就快樂,也並非有快樂就沒有煩惱,也不是什麼事情都會一成不變。
所以,事在人為。
關鍵,看你自己怎麼來改變。
改變不了環境,就適應環境;改變不了別人,就改變自己;改變不了事情,就改變對事情的態度。這句話,許多人都講,可是有多少人真正做到了?
實際上,這才是我們自信心的源泉。
有了這樣的自信,我們就會坦然地麵對一切;就會彌補短板,完善自己;就會審時度勢,能屈能伸;就會仗義疏財,樂於助人;就會寬恕他人,堅守信念;就會心境開朗,走向成熟。
這樣,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以不變應萬變,在變中求勝,在變中成長。
自信,會給我們一個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