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沒有永遠的敵人(1 / 3)

人會不會有敵人?會不會有永遠的敵人?這是兩個看似難以回答的問題。

在人們的腦海裏,凡是敵人都應該是你死我活的那種,都應該是真刀真槍地幹起來的那種。而現實生活中,好像並沒有這樣的問題在我們身上發生。我們還都生活在和平的環境中,享受著陽光和快樂。

但事實上,我們又經常會遇到一些和你過不去的人,有的甚至會背後向你打黑槍,這幾乎和敵人又沒什麼兩樣。

大家誰都不想樹敵,可許多人卻難逃厄運。

我記得,在前些年,管理局機關附近發生了兩件事。

第一件事,發生在一名處長家裏。早上,這位處長要去上班,剛一推門,駭然發現一枚“手雷”掛在門把手上,嚇得急忙報警。警方緊急排險後,發現還真是一個能要“人命”的家夥。那是用鞭炮中的火藥自製的“炸彈”,如果真響了,後果相當嚴重。

這顯然近乎於“謀殺”了。

這案子一直沒破。

有人說是惡作劇,可是警方不這麼認為。要把人置於“死”地,這顯然是敵人要幹的事。可這個敵人是誰呢?他本人也是一頭霧水。

第二件事,發生在機關大樓裏。

一天早上,人們上班後發現有一張訃告,上麵寫著:昨天夜裏,某某人因為喝酒過量,不幸去世。請大家於某日某時到殯儀館,參加這個人的遺體告別儀式,雲雲。

人們看了這張訃告,都很詫異:一是人走了是一件很不幸的事情,大家去看看、送送別,這是理所應當的。幹嘛還堂而皇之地說人家喝酒過量呢?這不是埋汰人嘛!二是這個人剛才好像還在呀?怎麼說沒就沒了呢?再說了,誰都知道這個人平時不怎麼喝酒,是一個很穩重的人,怎麼會出這樣的事情呢?

事情的結果不言自明,這又是一顆“手雷”,想炸的是另一個處長。如此毀人名譽,使出這樣陰損的招數,這顯然也可以劃為敵人之列。

其實這兩位處長都是很優秀的領導。也正因為他們正直,沒有什麼歪點子,所以到今天,他們也不知道是誰向他們開的黑槍。

這不禁讓人有些膽戰心驚。敵人,確實是個可怕的字眼,它讓我們防不勝防。

什麼是敵人?簡言之,就是與你敵視並作對的人。

看來誰也不敢說自己沒有敵人。雖然,此敵人和我們在戰場上看到的彼敵人不可同日而語,但它還是敵人。

然而,有敵人和有永遠的敵人,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我們身邊可能有敵人,這是一個現實。但如果說有永遠的敵人,那就是一個判斷了。

這個判斷非同小可。

如果成立的話,那階級鬥爭這根弦還真就鬆不得。早巡邏,晚放哨,擦亮革命的雙眼,時時刻刻警惕著,嚴防敵人的偷襲和暗算。還要繼續唱響“朋友來了有好酒,敵人來了有獵槍”這個主旋律。

事實上,這個判斷確實是錯的。

大到國家,小到個人,敵人是有的,但永遠的敵人還沒看見一個。因為,這是唯物辯證法的一個基本常識。

念高中的時候,我們班上就有一對“冤家”,男的長得高大英武,女的長得秀美多姿,可他倆好像有點“犯相”,經常發生口角。

一次,他們在教室裏因為一點小事,竟然互相扭打在了一起。當時,許多人都認為:這兩個人恐怕是永遠也無法站到一起的死敵了。然而,誰又能想到,若幹年後他們不僅走到了一起,而且還成了一對恩愛的夫妻。

他們是我們班級上最成功的一對。

也許,他們當初的出手,壓根就不是敵對行動,頂多算是“親密敵人”,但那時誰都看得出來,那絕對不是什麼作秀。

他們的過去和現在都是真誠的。

人與人之間,隻要打交道,就存在一定的利益相關性。一方利益的變化,就可能會引起另一方利益的相應變化,這就是所謂敵人產生的現實基礎。

這個利益相關性是動態的,那麼,由此派生出來的敵人,也必然是動態的。我們要做的,就是要駕馭這個規律,盡量讓這個利益相關性的係數大於零,盡量減少這個敵人的產生。假如真的產生了,就調整好心態,努力溝通,化敵為友。

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永遠需要的都是朋友,而不是敵人。

這才是我們的正能量。

在政治上 沒有永遠的敵人

什麼是政治?

政治,是牽動社會全體成員的利益,並支配其行為的社會力量。政治的這種屬性決定了它必須以國家、民族、黨派、集體的利益為上,而這些利益在不同的曆史階段、不同的社會背景下是相互轉化的。

因此,由於這些利益的衝突而形成的所謂敵人,也會因為這些利益的轉化而轉化。

所以,在政治上,“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隻有永遠的國家利益!”有人講,這句話是丘吉爾的名言。那麼僅憑這句話,丘吉爾就理所當然地堪稱一位偉大的政治家。

我們確實看到了,昨天還在戰場上拚殺得你死我活的雙方,今天卻在一起舉杯同慶,握手言和。確實也看到了,今天剛剛稱兄道弟的兩股勢力,明天就有可能刀兵相見。

這一切,都源於利益。

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係是複雜的。世界上,每一個國家的實力,都在此消彼長,所以相互之間的關係也就很難保證永遠一成不變。事實上,他們一切都是以利益尤其是經濟利益為主要出發點的,一切對外關係都要服從於本國的利益指向。

由於國家生活的主要形式就是政治鬥爭,而戰爭又無疑是政治鬥爭的最高形式。所以,這種博弈在世界戰爭史上最為常見。

蘇聯衛國戰爭初期,美國和英國這兩個世界上頭號資本主義強國,與蘇聯這個最大的社會主義強國結成了聯盟。並且在口頭上,他們都信誓旦旦地向蘇聯表示,要堅決當好盟友,抵禦納粹德國的入侵。

但是,他們的很多政客又在各自的議會上替他們說出了心裏話:“希望蘇聯和德國兩敗俱傷,德國進墳墓,而蘇聯躺在手術台上。”

一開始,他們的動機就很明確:不能讓納粹做大,損害他們的利益。當然,他們也不希望蘇聯做強。

當德軍勢如破竹,一場基輔會戰就吃掉蘇聯一個西南方麵軍的時候,這兩個盟友都頓時失聲。隨後,又傳出日本召開禦前會議討論對蘇聯實施打擊的“準確”情報。

這兩個盟友不僅對斯大林請求美國采取措施,阻止日本對蘇聯發動侵略戰爭的呼聲裝聾作啞,而且還動起了趁火打劫的歪念頭。

好在斯大林臨危不懼,大膽用兵,將駐守在遠東的主力部隊調往西線,終於在至關重要的莫斯科城下,抵擋住了德軍的瘋狂進攻,使整個戰事迅速逆轉。

莫斯科保衛戰剛一勝利,原本一副“愛莫能助”嘴臉的兩個盟友態度馬上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開始源源不斷地向蘇聯提供武器、作戰物資和食品。

蘇德戰場,終於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然而,這場博奕到此好像並沒有結束。因為,就在二戰尚未完全落下帷幕的時候,英國首相丘吉爾就向美國方麵提供了一份秘密報告:蘇聯是社會主義國家,以後一定會和我們資本主義國家產生衝突。所以,應趁蘇聯將大量軍隊調往遠東對付日本軍隊的時候,及時聯合其他的“盟友”,一起幹掉蘇聯。也就是說,要用他們的新式現代化“閃電戰”給這隻已經快站不穩的社會主義紅色巨熊致命一擊。

報告中還再三強調:一定能獲得成功。

這是多麼險惡的一份報告!

美國人在認真考察了一番後,認為蘇聯雖然遭受了衛國戰爭的重創,但是他們的兵力依然不可小視。剛剛獲勝的蘇聯紅軍士氣正旺。同時,蘇聯的地理狀況也非常複雜,戰略縱深太大,要想像納粹那樣開展閃電戰,一舉擊垮蘇聯根本不可能實現。

最後,美國否決了丘吉爾的這個提議。

這段最近剛剛解密的曆史內幕,聽起來真是讓人感慨萬千。

誰都知道,在同盟國和軸心國兩大陣營裏,為了消滅德國納粹,蘇聯人民付出的犧牲是最大的。可是,一涉及國家利益,盟友就可能隨時翻臉,甚至被出賣。

一場戰爭把“敵人”二字詮釋得淋漓盡致。

了解這段曆史,我們也就明白了,為什麼以前的蘇聯老大哥,在革命勝利以後,會突然欺負起自己的小兄弟來。先是對付南斯拉夫,然後再對付新中國。

也明白了,為什麼阿爾巴尼亞、越南、朝鮮這樣的“同誌加兄弟”,會在得到了我們那麼多的幫助和好處以後,依然會跟我們翻臉,在國際上含沙射影地攻擊我們、威脅我們。

有的甚至公然反華,竟然拿著我們支援他們的武器裝備,來攻打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