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利益麵前,忘恩負義這樣的道德標準,竟然是如此的蒼白無力、不堪一擊。
事實上,這樣的事例在曆史上也比比皆是。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國曆史上一個很出名的政治家。他開創的曆史上最為輝煌的“貞觀之治”,為人們所稱道。
然而,許多人可能並不知道,他所取得的這一切成就,與他身後的一個人是密不可分的,那就是魏征。
魏征敢於直言進諫,使他一次又一次地及時糾正自己的航向。所以,在公元643年,魏征因病去世時,太宗親臨吊唁,痛哭失聲,並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
把一個人稱為是自己的鏡子,這在曆朝曆代的統治者中,是絕無僅有的。
就是現在,唐太宗的這些肺腑之言,我們聽起來依舊有一種振聾發聵的感覺。一方麵,為這句話所蘊含的深刻道理所啟發;另一方麵,為唐太宗和魏征之間的深情厚誼所感動。
可是,誰能想象到,當初兩個人竟是勢不兩立的敵人。
原來,玄武門之變後,有人向李世民告發:東宮有個魏征,曾經參加過李密和竇建德的起義軍。李密和竇建德失敗之後,他又到了長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幹過事,還曾經勸說建成殺害秦王。
秦王就是李世民。所以,聽到這份密報後,李世民十分震怒,立刻派人把魏征召來。
見了魏征後,李世民厲聲問道:“你為什麼在我們兄弟中挑撥離間?”
左右大臣聽到這樣的發問,頓時緊張起來。但魏征卻神態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說:“可惜,那時候太子沒聽我的話。要不然,也不會發生今天這樣的事了。”
在場的人無不為魏征的話所震撼。一個人,當刀架在脖子上的時候,還能說出這樣的心裏話,這是什麼樣的膽識呀?
然而,也正是這一點,深深地震撼和感動了唐太宗。
生死緊要關頭,仍能心胸坦蕩,不見利忘義,這不正是國家需要的人才嗎?於是,李世民原諒了他,並和顏悅色地對魏征說:“這已經是過去的事了,就不要再提了。”
隨後,李世民任命他為尚書左丞,讓他時刻陪伴在自己的身旁。
盡管這個丞相經常令自己不舒服,但李世民知道:自己要治理好國家,需要他。
一次,唐太宗得到了一隻上好的鷂鷹,便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玩得很是得意。當看見魏征遠遠地向他走來時,趕緊把鷂鷹藏在懷中。然而,魏征早已把這些看在了眼裏,所以就故意拖延時間,奏事很久,結果致使鷂鷹悶死在唐太宗的懷中。
這件事,隻是他們君臣之間眾多“過節”中的一件小事,但從這件小事上,還是看到了他們之間的感情。
他們不僅是君臣,而且還是朋友。
這就是政治。
即使是敵人,也不可能成為永遠。
在情感上 也沒有永遠的敵人
敵人敵人,是雙方敵視的人。然而,這個詞用到感情上,就完全是另外一碼事了。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係有著本質的區別。國家,是以國家的利益至上的,人就不那麼簡單了。
人,是有感情的動物。所以,人在感情與利益之間,就變得格外的糾結。
有的人講感情,可以為朋友兩肋插刀,甚至赴湯蹈火在所不惜;有的人講利益,可以為了一己私利落井下石,甚至出賣朋友。
更難以把握的是,這裏的“有的人”,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階段,又是不斷地變化著的。一個人,今天在這件事上講感情,並不等於他明天在那件事上仍然還會講感情。反之,亦然。
人的情感世界,是複雜的。
人的情感世界,充滿著變數。在這些變數麵前,也就不可能會有什麼永恒的敵人。這也是辯證唯物主義的一個基本觀點:客觀決定主觀,精神變成物質。
在情感麵前,敵人是模糊的。
情感世界的複雜性,使我們往往找不到自己的敵人。在這個世界裏,我們可能會為一件工作上的是非,同他人發生衝突;也可能會為一件雞毛蒜皮的小事與他人產生矛盾。
如果把由此而出現的“對立麵”都稱之為敵人的話,恐怕我們每個人早已是風聲鶴唳、四麵楚歌了。
無論是大事還是小事,今天和你分庭抗禮的那個敵人,可能明天在另一件事上,又和你站在了同一條戰線上。
即使是大家口誅筆伐的“小人”,他也隻是一個模糊的影子。因為,迄今為止,還沒有哪一個“小人”是專為整你而存在的。這個“小人”的“小”,實際上隻是他在自己的私利問題上的“小”。如果你不碰他的奶酪,他幹嘛去找你的麻煩呢?
想明白了這一點,那些整天端著獵槍,去猜疑和尋找敵人的人,真應該關上槍的保險:小心走火!
因為,你槍上的準星裏,就沒有你要找的敵人。
在情感麵前,敵人是變化的。
人心都是肉長的。這是句俗語,但道理一點也不俗。這個人心,就是人的本性。這個本性,就是善。而這個善的表現載體,就是情感。
二十年前,我有一個同事在與人交往上有點問題。原因是,他說話不太靠譜,在他嘴裏再小的事,也能變成大事;再大的事,也會變成小事。其實,他未必就有多壞。但這樣的作風,使他無形中給自己樹立了不少“敵人”。
“我也沒壞過誰的事呀?”他開始鬱悶起來。不久,鬱悶已久的他生病住了院。一場大病後,他的性情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用他自己的話講:“我死過一回了,一切都看明白了,無所謂了!”
從此以後,他做事,尤其是說話,開始低調起來。不愛和人抬杠了,不隨便去議論張家長李家短了,嘴上也有了哨兵,再也不會滿嘴跑火車了。
很快,他就得到了回報:有的部門給他送來了療養指標,說他身體不好,去休養休養吧!有的部門給他評上了先進,說他帶病還堅持工作,不容易,要鼓勵!
尤其是那些以前一看見他,就陰陽怪氣說風涼話的人,現在也對他改變了態度,一見麵不是噓寒問暖,就是聊得火熱。
我不知道,到底是什麼原因使他改變了性情。但由此產生的情感變化,確實使他獲益匪淺。雖然,後來他還是因病去世了。出殯的那一天,去了很多人,連殯儀館的室外都站滿了。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在情感麵前,敵人是不堪一擊的。
是敵人就要交手,要交手就難免有贏有輸。兵無常勢,水無常形。這也是很多人害怕樹敵的關鍵原因。有的是輸不起,有的是賠不起,還有的是贏不起。
無論是輸是贏,都是有代價的。
遺憾地是,在這裏,人們往往忽略了一個重要的武器。隻有這個武器,才會保障你隻贏不輸,並且是雙贏,是沒有代價的贏。
這個武器就是情感。
《三國演義》裏有一個人才,叫徐庶。曹操總想把他請過來為自己效力。於是,便誘之以高官厚祿,但徐庶不為所動。曹操沒轍了,便去找能打敗徐庶的致命武器,結果還真讓他給找來了。是什麼呢?那就是情感。
徐庶是個孝子。曹操就把他的母親“請”到了曹營,這一下,徐庶徹底沒了辦法,乖乖就範,來到了曹操的帳下。雖然是“徐庶進曹營,一言未發”,但至少是削弱了對方的力量。
這一點,曹操看得明白,後人看得更明白。其實,現代版的徐庶故事,幾乎每天都會發生。
中國共產黨黨內有一個民主生活會製度,其實,也是一個情感的交流機製。在這個機製下,平時同事間有什麼過節、誤會或意見,都可以坦誠相見,彼此交心。
人,就是這樣的本性,你敬我一尺,我就敬你一丈。什麼事一旦說開了,就沒有過不去的。說不定那個讓你恨得牙根都癢癢的敵人,彼此一交流,還會成為朋友。
前幾天,我看了一部法國電影,名字叫《法外真情》。
講的是一個提前退休的老工人,在家裏被人搶劫了。罪犯搶走了他的全部養老金和他與妻子盼了三十年的兩張旅行機票。他異常憤怒,並且很快協助警方抓住了其中一名劫匪,大部分錢財以及機票都追了回來。按理說,這件事可以過去了。
然而,當了解到這名搶劫犯家庭狀況後,他和他的妻子做出了常人難以理解的事情:他們要幫助這個劫匪的家人。因為,劫匪的家人是兩個無依無靠的孩子。
於是,他們夫妻二人演繹了一場歐洲版學雷鋒的感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