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捌 理論縱橫(1)(2 / 3)

要克服唯心主義的觀點,防止脫離群眾。脫離群眾有兩種表現:一是公安機關和領導脫離基層民警,二是基層民警脫離人民群眾。在思想上表現為官本位思想嚴重,輕視和看不起群眾;在工作上表現為官僚主義、命令主義;在生活上表現為漠視群眾疾苦,搞特殊化。公安工作千頭萬緒,要實現“命案必破”的目標,離開人民群眾,可以說是寸步難行。脫離群眾是曆史唯心主義世界觀在行動上的表現。要解決脫離群眾的問題,必須克服曆史唯心主義的世界觀。

要克服形而上學的觀點,防止唯上不唯實。從文件出發,看“來頭”辦事,照搬,照轉,照傳,是典型的形而上學,看似執行上級指示堅決,政令警令暢通,實則誤警害警。

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是指導公安工作的理論基礎和思想基礎,是實現“命案必破”的基本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隻有認真學習、掌握並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才能做到形勢變,堅持與時俱進,把握大局不變;任務變,堅持實事求是,把握公安工作中心重點、務主業不變;地位變,堅持聯係群眾、服務人民群眾不變;條件變,堅持艱苦奮鬥、勤儉持警不變。這樣才能不負重托、不辱使命,把公安工作推向前進。

略論馬克思主義對人性和人的本質的理論

理論是係統化的思維體係。正確的理論必須具備以下幾個要件:一是指導性,對人們工作、生活、學習乃至做人有幫助。二是客觀性,有堅實的現實基礎,有存在的合理性。三是時間性,在相應的時間內有效,即局限性。那種永遠無法實現的遙不可及的什麼“主義”隻能是幻想。四是地域性,即範圍的局限,那種絕對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東西隻能是神話。既然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那麼,人的本性在現實社會中就必然是多麵的、多樣的、複雜的、千奇百怪的、變幻無常的!

馬克思主義關於人性和人的本質的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因而,對人性和人的本質的研究討論也是完全應該和非常必要的。問題在於,這種研究討論必須站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上,按照馬克思主義關於人性和人的本質的認識去研究討論。考慮到馬克思本人的思想有一個發展過程,即從唯心主義到唯物主義、從革命民主主義到科學共產主義的轉變過程。他對人性和人的本質的認識也有一個過程,即從不成熟的探索到係統的科學理論的建立這樣的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列寧指出,在分析任何問題時,“馬克思主義理念的絕對要求,就是要把問題提到一定的曆史範圍之內。”所以,隻有把馬克思主義對人性和人的本質的認識,放在一定的曆史範圍之內,充分考慮到馬克思本人的思想有一個發展過程。也就是說,隻有通過對馬克思關於人性和人的本質的全部言論的科學歸納和分析,並把它放在曆史唯物主義體係之中,同其他基本原理聯係起來進行研究,才能全麵正確地理解馬克思主義關於人性和人的本質的科學理論。也隻有這樣,才能批判各種各樣的人道主義對馬克思主義的歪曲、攻擊,真正澄清糊塗觀點和錯誤思想,堅持馬克思主義。

那麼,究竟馬克思主義對人性和人的本質是怎樣認識的呢?我們認為,馬克思主義對人性和人的本質的認識,至少包含以下三個方麵相互聯係的基本思想。

一、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理論的出發點

研究任何一個問題,都存在一個出發點的問題,隻有弄清了問題的出發點,才能做出邏輯的分析。研究馬克思主義對人性和人的本質的認識,也要首先弄清出發點。

從哲學史上看,在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人性和人的本質問題,如同物質和意識的關係問題一樣,是哲學家長期爭論不休的問題,出現過各式各樣的人性論。這些認識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把人的本質歸結為某種意識、精神,認為正是這種精神本質支配著人的一切活動、人與人的關係以及人類社會的發展。所以,他們實際上都是從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這一曆史唯心主義的基本前提出發的,所說的人都是抽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