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捌 理論縱橫(2)(1 / 3)

馬克思主義把唯物主義運用於社會曆史的研究,突破了以往一切人性論的局限。首先,發現了人的社會性是人的本質,認為對人的本質的考察,應從人所處的一定的現實社會關係中,從人的曆史發展中去考察,如果脫離了一定的社會關係,抽象地、孤立地、靜止地去考察就不可能獲得對人的本質的真正了解。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活動,從事生產的人也隻能是社會的人,脫離社會的單獨的孤立的個人是根本不存在的。所有,“人是最名符其實的社會動物,不僅是合群的動物,而且是隻有在社會中才能獨立的動物。”其次,任何具體的人都是一定曆史階段上和一定社會關係中的現實的人,隻能存在於和他人的社會關係之中,離開了一定社會關係就不能進行生產勞動,就不能生存,也就不成其為人了。所以,“人們在生產中不僅同自然界發生關係。他們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結合起來共同活動和互相交換活動,便不能進行生產,為了進行生產,人們便發生一定的聯係和關係;隻有在這些社會聯係和社會關係的範圍內,才會有他們對自然界的關係,才會有生產。”人們這種與他人結成的各種關係並不是一時或偶然形成的,而是人們長期活動的結果。正因為如此,它一經獲得,就成為一種客觀的存在,並且決定著人們的本質。這樣就透過了人類社會生活表現出來的各種複雜現象,分清了主次,抓住了本質,發現了人類社會內部矛盾運動的客觀規律,同時也就為全麵地正確地把握人的本質提供了科學的依據。要認識人的本質隻有通過對現實存在於社會上的人們之間的各種矛盾(即各種社會關係)的科學分析,才有可能。

那麼,如何正確理解“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這一科學命題呢?

首先,說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絕不能理解為人的本質是各種社會關係組成的一個有機聯係的體係。在這一複雜的社會關係體係中,各種關係的地位,並不是對確定人的本質都具有同等的意義,而是有主次之分,有決定和被決定之別的。如前所述,經濟關係主要是生產關係,是整個社會曆史的基礎,是決定其他一切關係的基本的原始關係,人的本質歸根到底是由他們在物質經濟關係中所處的地位決定的。在社會劃為階級的情況下,人們的物質經濟關係集中表現為階級關係,這是人與人之間的基本關係,是決定其他一切關係的東西。在階級社會中,人總是階級的人,超階級的人是沒有的。同樣的道理,人性必然是具體的帶有階級性的人性,抽象的、超階級的人性是沒有的。各個階段的人在生產體係中有不同的地位,對生產資料有不同的關係,有不同的物質利益和生活方式。這就決定了他們有不同的要求、心理、思想、感情、習慣、性格、作風,等等。因此,從生產關係出發,來研究人的本質,這是理解馬克思主義人性和人的本質的樞紐。

其次,說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這是因為人的社會生活、社會實踐是多方麵、多層次的。由此決定的人與人之間的聯係和關係也是多方麵、多層次的。除了生產關係之外,還有政治上的階級關係、黨派關係、民族關係、國家關係、家庭關係、親屬關係、朋友關係、師生關係、同事關係等,內容涉及經濟、政治、法律、道德、思想、文化、宗教、習慣等。毋庸置疑,人的本質正是這多種社會關係的總和。因此,實際存在的人的本質也是包含了很多方麵和多層次的,而且各種關係相互依賴、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呈現出複雜的情形。在考察人性和人的本質的時候,既要堅持唯物論,肯定物質經濟關係決定著其他關係,又要堅持辯證法,承認其他關係對物質經濟關係的反作用,防止片麵性、簡單化。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有過沉痛的教訓。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幫”任意篡改歪曲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總和的科學論斷,把錯綜複雜的社會關係僅僅歸結為生產關係,把生產關係又簡單地歸結為階級關係。這樣,就把“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變得隻有生產關係一種關係了,而生產關係又同階級關係劃等號。所以,人的本質就隻剩下階級關係了。這種錯誤理論帶來的嚴重惡果是,把社會生活的一切矛盾、一切對立都看作是階級矛盾、階級對立,造成了階級鬥爭擴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