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在階級社會中,在社會主義曆史條件下,人的本質在階級性上的表現是客觀存在的,階級關係對其他社會關係有製約和影響作用。在我國目前條件下,由於國際國內因素,階級鬥爭沒有“熄滅”,仍在一定範圍內長期存在,這是不以人們的意誌為轉移的。因此,在考察人的本質的時候,一方麵要看到我國三十多年來的巨大變化,不能把作為階級性的人性看作一成不變的東西;另一方麵也不能無視階級鬥爭在一定曆史條件下存在的客觀事實,否定、取消人的階級性。如果這樣,就都不能對人的本質做出正確的回答。
再次,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包含著對人的本質的曆史性理解。同人性論上的形而上學觀點根本不同,馬克思主義認為根本不存在著什麼天生的、永恒不變的人類本性。人類社會是不斷運動變化發展著的,因而由各種社會關係所決定的人的本質也不可能凝固不變,而是隨著人類曆史發展而不斷發展變化的。人的實踐不同,人的社會關係不同,人的本質也就不同。發生在人的本質上的各種差別、矛盾、對立,實質上是社會基本矛盾、階級矛盾在人性上的表現。所以,在曆史上不但不同時代有不同的人性,同一時代的不同階級也有不同的人性。而且同一階級在不同的發展時期,其內部在不同層次、集團之間,也會有這樣那樣的人性上的差別。反映在思想上,不同時代、不同階級、不同層次、不同社會集團的人們對人性的看法,對人性的善惡是非評價也都存在著各種不同甚至根本對立的意見。正如馬克思所說:“不管是人們的‘內在本性’,或者是人們這種本性的‘意識’,即他們的‘理性’,向來都是曆史的產物。”“整個曆史也無非是人性的不斷改變而已。”
馬克思主義認為,判斷人性的是非善惡的標準不是主觀的。凡是適合生產力發展要求,代表新的、先進的生產關係的那個階級的人性,就是進步的;凡是阻礙生產力的發展,代表舊的、落後的或者反動的生產關係的那個階級的人性,就是落後的或者反動的。用這個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待資產階級的人性,那就如同它所屬的階級一樣,在曆史上曾經起過積極的作用,有它曆史的合理性;但是社會發展到今天,它已經走向自己的反麵,由進步走向反動,已經是阻礙生產力發展的腐朽、沒落的東西。然而,對這樣的“過時貨”,有人還對它讚揚備至,竭力提倡。提出“人的本質從來就是自私的,而且永遠都是自私的”的主張。社會發展的曆史已經證明,原始社會的人沒有私有觀念。隻有隨著私有製的產生,才產生了“私有”這種社會意識。隻是在生產資料私有製占統治地位的社會裏,“為私”才成為人的行為準則。隨著私有製的消滅,在建立了生產資料公有製的社會主義社會裏,為公的人越來越多,“公有”逐步代替“私有”成為占統治地位的社會意見,“克己奉公”“不謀私利”已成為共產主義的道德要求和人的行為原則。當然,我國現在還隻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私有觀念的殘餘在不少人的頭腦中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有的還很嚴重。如同階級的最後消滅一樣,私有觀念的消滅也還有待創造必要的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但是,剝削階級的人性逐步削弱以至於一步一步地走向消滅,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的人性不斷地發展、擴大的總趨勢是任何人也改變不了的。有些人之所以提出“人的本質是自私的,而且永遠都是自私的”主張,其根本錯誤在於,他們沒有看到資產階級人道主義者宣揚抽象的人和抽象的人性論所起的社會作用,把資產階級的人性強加到一切人身上,冒充為一切人的共同本質,把社會發展一定階段上的一部分人的本質,誇大為一切階段上、一切人的本質,這就根本上否認了人的曆史性。誠然,如果說在資本主義上升時期,資產階級思想家利用抽象的人和抽象的人性論作為武器去反對封建製度還起過積極作用的話,那麼在資產階級奪取了政權並牢固地建立了自己的階級統治以後,就越來越利用這些武器轉過來反對革命的無產階級,使之成為資產階級用暴力鎮壓無產階級的一種補充手段。所以,以抽象的人和抽象的人性論為思想核心的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盡管披著普遍性的外衣,都始終是一種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如果把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一些觀點、主張和口號當作超階級、超時代的人類共同的思潮,加以抽象化和理論化吸收到馬克思主義中去,那就會犯時代的錯誤,導致曆史的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