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捌 理論縱橫(2)(3 / 3)

三、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理論的歸宿

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理論的歸宿在於,通過對人的社會曆史性的分析,正確地闡明了個人與群體的關係,揭示了人民群眾是曆史創造者的原理,同時肯定了個人在曆史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從而為無產階級的解放和主觀世界的改造指明了方向。

曆史的和現代的資產階級人性論者所講的人,都是指個人,或者主要指個人。他們不懂得人的社會實踐,即不懂得社會規律的客觀作用隻有通過人民群眾的實踐才能實現,因而他們一方麵根本無視集體和群眾,一方麵誇大個人在曆史上的作用,從而陷入曆史唯心論。與此相反,馬克思主義所了解的人,首先是集體,是人民群眾,人是個體和集體、個人和群眾的統一。因此,“人”不是那一個人,也不是哪幾個人,而是億萬人民群眾。所以,所謂尊重人,首先就是指尊重人民群眾;所謂人的解放,就是指人民群眾的解放;所謂人的價值,就是指個人對人民事業的貢獻,也就是為人民服務;所謂人的需要,首先就是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

馬克思主義在肯定人是個體和集體、個人和群眾的統一的同時,並不否定個人的存在。馬克思指出:“任何人類曆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但是這個個人“當然是在一定曆史條件和關係中的個人,而不是思想家所理解的‘純粹的’個人。”自從社會開始分化以來,個人總是隸屬於一定的社會集團的,開始是家庭和氏族,後來是各種形式的原始公社。在階級社會裏,個人總是作為階級成員處於一定的階級關係之中,他們的利益要服從整個階級的利益,而個人的個性,也總是由非常具體的階級關係所製約和決定的。在以社會化大生產為基礎高度組織起來的現代社會裏,特別是在生產資料公有製的社會主義社會裏,個體與集體、個人與群眾、個人與社會之間不可分割的聯係,則更是不容置疑的客觀事實。

馬克思主義正是從人是個體與集體、個人與群眾相統一的曆史唯物主義觀點出發,承認個人利益和個性的存在。認為每個人的個性和特長都是不同的,因此要求建立和改善個人以至家庭的生活,發展個人的個性和特長是完全正當的。從根本上來說,這也符合人民事業的需要,也是整個人民事業的—個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同人性論上的個人主義者的分歧,不在於是否承認個人、個性和個人利益,而在於是把個人放在首位,主張個人利益至上,他人、集體、群眾的利益必須服從個人利益,還是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主張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個人的利益必須服從集體和人民的利益。馬克思主義認為,問題的關鍵在於,作為個人,首先應該想到的是他人、集體、群眾的利益和需要,為人民的事業自覺地貢獻自己的一切。反對的隻是那種隻講個人存在,否定他人、集體、群眾的存在,把個人和集體、個人和群眾割裂開來,對立起來,離開實現人民的事業去講什麼獨立的個人目的,不顧人民事業的需要和可能去講什麼個人的自由發展,一切為了個人,一切服從個人,甚至不擇手段地以損害集體和人民群眾的利益去實現個人的利益。而這正是資產階級人性論和人道主義的核心和實質。

認識和堅持馬克思主義關於人性和人的本質的理論,歸結起來,就是要同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個人主義、資產階級的人性論徹底劃清界限,用集體主義思想教育和改變人民群眾,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對此,我們在思想上不能有絲毫動搖。前一個時期,思想理論界有些人背離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理論的基本觀點,對資產階級人道主義、人性論不僅不予以批判,反而加以宣揚,認為隻有它才是尊重人和個性的。而事實上,資產階級人道主義、人性論不但不能培養新的集體主義思想,相反地,隻會破壞這種個性,隻會鞏固舊的個人主義思想,造成精神汙染。這是我們必須引以為戒的。

(原載《貴州社會科學》1985年第1期,獲當年全軍院校哲學社會科學理論成果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