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編者的話(2 / 2)

宏圖先生是個非常敏銳也非常有分寸的人,這和他多年從政並在新聞崗位工作有關。他出任過黑龍江省作家協會主席、省文化廳長、《黑龍江日報》社社長,也許有些話他並沒有說,但是隻要沿著他的追問稍一思考我們就會明白,那些年輕的生命,無論死的光榮還是死得其所,對個人和家庭來說都是最大的悲劇,因為人生隻有一次。一個社會需要有見義勇為、甘於奉獻,但更需要自由、平等的契約精神。賈宏圖的分寸就在這裏,他絕不會說:先定契約,後談奉獻,不定契約就不奉獻。他隻能一次次捫心自問一我們時代造就了許多這樣的英雄,英雄舍己救人的事跡不容置疑,但造成英雄的條件是值得反思的。這些年,因為事故還不斷湧現英雄,一些人總是把喪事當作喜事辦。因為出了英雄,其他就微不足道了。這是更大的悲劇。這樣的悲劇還讓它演下去嗎?……

盡管死亡是經常發生的,甚至是不可避免的。可是他們的死,是否死得其所?時常使我苦苦地思索,夜不能寐……

《青春1968》真實地再現了那個特殊年代的人與事。1968濃縮了一個時代的青春、熱血、盲從和莫名的仇恨,它在人們心中留下了長長的陰影。當年被騙了青春和命運,而今又看見那些鼓吹別人奉獻自己貪汙腐敗的人,老知青們不禁要問:我們獻了青春獻終身,奉獻了終身獻子孫,可換來的是什麼?我們還要為明天付出多少代價?人們在憤怒之餘便是躁動不安,因為失去了安全感。所以我們就看見,地鐵門剛一打開,上麵的人還沒下來,下麵的人就往上擁;飛機尚未停穩,人們就慌亂地打開行李箱;開車的路上,常有追尾;隻要是排隊,就有人加塞兒、破壞規則……人與人充滿著戒備、猜疑,甚至仇恨。

對於那段知青曆史,宏圖非常清醒,這一代人眨眼就會過去,身體在衰退,思想能力與寫作衝動都在減弱,如果不抓緊搶救第一手資料,那就真正對不起祖國對不起曆史,也對不起自己失去的青春。所以他一直堅持寫知青的故事,探索這一段中國曆史,《青春1968》,是對中國曆史的又一次搶修。

在《青春1968》中,我們能感受到宏圖的一種努力、一種抵抗,抵抗生命的自然進程。這種抵抗與不屈依然保留著1968的影子,這代人充滿了革命的理想主義,至今依然像當年一樣滿腔熱血,絕不甘心沉淪,哪怕熬幹最後一滴血,也要用生命的餘輝發出最後的聲音一獨立表達自己的曆史,傳承中國知青記憶。

現在,我又一次編輯知青的故事,那些年輕的容顏不斷地在案頭浮現,他們讓我一次又一次想到自己多麼幸運!宏圖先生筆下的知識青年犧牲的時候,我還在哈爾濱讀小學。或許當年我吃的哪一個饅頭,就是他們種的麥子。我多麼幸運!我是1975年下鄉的小知青,1977年就通過剛剛恢複的高考重返城市。我也救過山火,也差點被機器絞死,但是我活著回來了。

回來了,我最想說的就是:熱愛生命,熱愛這個世界。比起那些逝去的生命,所有活著回來的知青都是幸運的。翻開宏圖帶給我們的故事,你心裏升起的是滿足,是珍惜,是愛。我想,這也是宏圖最後的表達。

宏圖先生曆盡滄桑,不論在哪裏,他從未放棄對知青曆史的追問。他依然在不斷地釆寫知青、回訪知青、救助知青和知青的遺孤。過去如此,未來也將如此,這巳經成為他生活的一部分。就像他年輕時候在北大荒種麥子一樣,他現在依然每日耕耘,為我們播種精神的麥子。

萌娘

2014.12.7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