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官聲(4)(3 / 3)

在夕陽的輝映下,鄭燮欣然登上東嶽之巔。那俯瞰之下的平原、河流和冰雪覆蓋的村鎮的青色影子……他被眼前洶湧的雲海所吸引,還有那落日輝煌與奇妙變幻的雲霧。鄭燮興致勃勃、從容不迫地攀登著每一座名峰,仔細地欣賞著沿途古碑與摩崖石刻,就像在閱讀一部書法典籍瑰寶。那些曆朝曆代的官員和大書法家的手跡,被鐫刻在泰山石崖上,被鐫刻在精美的石碑上,成為了永恒。他研究著,考證著,仔細地揣摩著。

東巡開始於二月,乾隆皇帝奉太後先到諸澱彙集的趙北口臨閱水圍,到曲阜舉行祭孔大典,然後在二三月之交登臨泰山,舉行封禪大禮——這正是鄭燮最緊張忙碌的時候。隨後,皇帝的行程,由“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濟南而到達山東直隸邊界附近的德州。一個多月的旅程即將接近了終點,浮現在乾隆皇帝腦中的是京城宮闕熟悉的影子,是親切的宮燈、朝儀、軍機處,以及堆積如山的奏章和僵硬死板的祖宗家法。

乾隆皇帝其實也像任何一位喜好遊玩的年輕人一樣,總是感到遊興未盡卻又希望早日還朝。皇宮裏的日子雖然舒適但也並不能隨心所欲。他例行公事的這次東巡,完成了預定的各項程序,也滿足了某種秘而不宣的私欲。等到一切都完了,一切似乎都是心想事成,就感到了一種無可言喻的空虛與厭倦。這就是所謂心想事成的結果。其實並談不上幸福。

此後的人們很難想象,這位三十八歲,正當春秋鼎盛的皇帝,在龍舟之中是如何招妓夜飲盡情享樂的。人們更難以想象,在那大災之年,如日中天的皇帝在一片祥和的歌聲舞影中,整個地沉醉在醇酒與美女的香風軟語之中,沉醉在較之蘇州風味而更加迷人的山東爽直少女的香豔之中的安逸情形……當然,晝來清醒的時候,他也多少了解到了此地災情的嚴重。於是,皇帝下詔免了山東的賦稅,並派遣大學士高斌和都禦史劉統勳為特使,到當地辦理賑給。這才有了此後渤海灣、運河的大批風帆往來,碼頭上也泊集著滿載災糧的船隻。一段朝野關心的曆史,就這樣煙消雲散了,留在書畫史鄭燮記憶中的恐怕就隻有那一枚唯有紀念意義的印章。

十一

連年的天災,終於露出了轉運的曙色。五月,端午節到來的時候,濰河兩岸彌漫著熱烈的氣氛。屢遭磨難的人們顯露出生生不息的熱情。身著官服的鄭燮心情複雜地坐轎行走在河岸上,眼前的景象令他開心。

一陣清風吹過,天上落下了濛濛細雨。這是比香油還要金貴的甘霖,他感到了好久未有的輕鬆。一連許多日子,他陪同下來賑災的州府官員們沿著濰河一路而來,巡視著災荒給生民造成的創傷,也看到了逃荒歸來的百姓開始在田間勞作。及時雨,傍著那清風與賑糧,給人們的心中播下了希望,也令鄭燮感到了肩頭擔子的輕鬆。

一路的旌旗儀仗,浩浩蕩蕩。俗世官人的威儀把沉寂許久的官道攪擾得熱鬧異常。天公也回心轉意,雨竟然下了一整天。濰河的岸柳,在黃昏的雨霧中更顯得墨綠迷人。在一陣陣的雨中,天空偶然透射出的一縷斜陽,更增加了平原上的溫暖氣氛。長長的柳絲,垂拂在官員們的轎子上和吏卒手中的彩色儀仗上,水珠紛紛四下彈落著。開道的鑼聲中,夾雜著人喧馬嘶和遠遠的布穀鳥的鳴叫,仿佛在宣示著災後大地的複蘇和民情的回還。

田野裏,幾個光著膀子的農夫,赤腳踩著田埂的泥濘,快步來到燈籠上寫著一個“鄭”字的鄭縣令的轎子前,獻上幾個新出鍋的熱粽子。還有的用粗糙的黑瓷大碗向縣老爺敬上一杯自釀的高粱小燒。有一位激動的老農,竟然手扶著鄭燮的轎杠,忘情地描述著桑麻豐收的預兆。

禦史高斌十分羨慕鄭縣令的口碑與人緣,兩人很快地親近起來。在黃昏細雨和田圃的蛙鳴中,鄭燮與高斌二人賦詩相贈,舉杯互敬,為健康、為節日,更為預見肇啟的豐年。鄭縣令突然意識到,這還是自己主政濰縣以來的第一個真正的萬物複蘇的春天,於是詩興大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