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官聲(5)(2 / 3)

鄭燮親眼目睹了這種難以啟齒的痛苦。他的古風《還家行》,記錄了這樣的畸形世象。在聖旨的恩澤下,離別的夫妻是得到了團圓,但是隨之而來的卻是難以想象的尷尬與痛苦。於是詩人寫道:

其妻聞夫至,且喜且彷徨。大義歸故夫,新夫非不良。摘去乳下兒,抽刀割我腸。其兒知永絕,抱頸索阿娘。墮地幾翻覆,淚麵塗泥漿……

讀之不禁想到唐人杜甫……那個在自己的茅屋為秋風所破、凍餓難當的時刻卻想著天下的黎民百姓,發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呼喚。而此時的鄭燮,不僅以同樣的筆觸記錄下百姓生活的悲劇,而且以“恨不得填滿了普天饑債”的胸襟,更加投入地從事著拯救黎民的努力。

大災過後,濰坊古城的街頭,到處都是滯留下來的災民。男女長幼,衣衫襤褸,麵黃肌瘦,隨處都有哄搶與盜竊案子發生。街市的店鋪也不敢開門營業。牢裏關滿了抓來的犯人。一時間,似乎是社會治安出了問題。可鄭燮不這麼認為,他覺得是人們的肚子空著,法律也就成了無用的條文。他焦慮不安,苦苦地思索著解決的辦法。一般的辦法,都是“增加捕役,增加鎮壓的力度”。師爺和六司衙門的頭目無不如此地建議,卻統統遭到了鄭老爺的喝止。

“你們休要胡言!民眾者,你我衣食父母也,如今遭此大災,生計無依,其中有做出些越軌之事者,不問個青紅皂白就要鎮壓!豈有此理!”

師爺和六司頭目都不敢做聲。他們知道,以往鄭老爺是喝了酒才罵人,近來則是不喝酒也罵開人了。

“那老爺您的意思是?”師爺仗著年長,試探著問。

“偷盜者,均以食不果腹、衣不蔽體而為。如今大災當頭,也正值用工之際,我們既要加強防洪抗災,又要讓人們有飯吃有衣穿才行呀!”

“天底下可曾有此兩全其美之事?”

“有呀,咋就沒有!”

大夥兒的眼睛都驚異地瞪著鄭老爺。

鄭燮厲聲道:“我鄭某人決計開展以工代賑。各位都看到了,那些被洪水衝垮的石城、土城急需搶修,城牆上的譙樓、炮台和那一堵堵的短牆、垛口……人們隻要有了活幹,自然也就安居樂業,雞鳴狗盜之事自然便消失。”

“這麼大的工程,資金從何而來?”

師爺的擔心其實也是鄭老爺自己的惆悵,更是六司頭目們瞠目結舌的原因。

此後,鄭燮日夜廢寢忘食地謀劃籌措。他的文藝才情迅即又轉化成治理地方的本領。不等師爺和六司頭目反應過來,工程竟然陸續開工。結果流落街頭的外鄉災民們很快都有活幹有飯吃了,人心隨即穩定下來。城中的治安大為好轉,街市供應也開始趨於正常。濰縣自然也就恢複了往日的秩序。

大災之年,城建工程大上。這可是濰縣曆史上從未有過的奇跡。洪水過後,各縣皆是百廢待舉,可是又都苦於無錢做事。地方上拿不出那麼多的錢,朝廷更是無力撥款。唯獨濰縣不同,一下子開了那麼多的修複工程,使得縣城的麵貌在周圍縣城中脫穎而出。人們驚異地看到,數十年不遇的天災不但沒有損毀濰縣這座古老的城市,反而使它煥發了新容。所有的工程費用都是鄭燮設法籌措,人們傳頌著他的功德:

“鄭知縣可是一心為公呀,他平日省吃儉用,竟以三百六十千文捐修石城六十尺!”

這個消息一經傳開,比任何的動員令還要管用。富豪士紳們紛紛效仿,慷慨解囊資助恢複水毀工程。全縣先後有二百四十多位士紳,捐資計八千七百八十六兩白銀,修築了一千七百四十尺的石城。而土城的修補費用,則由鄭燮動員城內各煙行捐獻開工。

十三

鄭燮每日帶人在工地上巡查,保證工程質量不出問題。終日在烈日下奔波,人顯得更加黑瘦,但是心情卻好了許多。還不時地有新詩作麵世。他從災民們臉上的笑容和漸漸出現的紅潤,看到了生活的喜悅。開始有了從政共濟天下的成就感。經過數月的奮戰,工程陸續完工。這天,鄭燮帶領師爺和六司官吏欣慰地站在漱玉橋上,望著修繕一新的城垣,心中不勝慰藉。他激動地感慨道:

“你們瞧,這巍峨的城垣多麼像是一條大船,它從遠古駛來,承載著我們先人的勤勞和智慧。不僅是古代文明的標誌,也浸潤著我們先祖人性中的溫暖與善良,見證著曆代人們齊心協力、團結互助的業績,象征著人們在風雨飄搖中的和衷共濟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