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官聲(5)(3 / 3)

這一段詩歌一樣深情的話語,在場的各位聽了都十分地感動。鄭縣令接著說:

“各位,你們看到這修複一新的城垣有何感想?看來這壞事之中的確是不無好事呀。連年的患難與共,不但親近了我與各位的關係,也去除了官民之間的隔閡,更產生了某種教化的作用。你們看看咱們濰縣如今的民風,那是多麼的勤勞,又是多麼的淳厚。”

“是呀,鄭老爺說得太對了。民風可是大有改觀呀。濰縣幾乎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師爺不無誇張地附和道。

“是呀,誰說不是。”

“鄭大人治縣有方,愛民有德,親民有情呀!”

“對呀,尤其是那些煙行,原本都是些吸血鬼嘛,可是在鄭老爺感召下,竟然也慷慨解囊,捐獻出那麼多的銀子……”

大家七嘴八舌地議論著,話題不知啥時竟變成了對鄭縣令的恭維。鄭燮平日很是不習慣這樣,可此刻他倒是聽著耳順,也覺得大夥兒誇的也是實情。他更加感到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快樂,感到自己的數十年寒窗,含辛茹苦的功夫可是沒有白下。畢竟博取功名,共濟天下,這是世代讀書人的遠大理想呀。

這時,人群突然一陣湧動。

“讓開,請大夥兒讓開……”

一個大嗓門急切地吆喝著。隨聲就見人群裏擠出一位衣衫破爛的叫花子。他身材高大,氣度不凡,破衣爛衫裹不住他那眉宇之間透著的讀書人才有的幾分聰慧。

“瞧,花子老五來啦!”

“快來看,花子老五又要唱小曲兒了。”

人們議論著。鄭燮就見那濰縣城中有名的乞丐頭目花子老五手裏操著一對鑲了銅鈴子的牛胛骨,滿臉謙恭地站在了自己麵前,一拱手就喚了一聲“鄭老爺在上”。

還沒等鄭燮回過神來,那人就跪在了他的麵前。

“鄭老爺,俺王老五代表濰縣所有的叫花子今天當著父老鄉親的麵向您老人家下跪致謝啦。”

鄭燮急忙上前攙起,嘴裏還說:

“壯士請起,離了縣衙大堂就不必下跪。有話請講。”

隻見那王老五一臉的嚴肅,也不說話,起身清了清嗓子。人群裏頓時鴉雀無聲,人們聚精會神地等著。就聽得一陣清脆的牛骨板有節奏地拍打過後,那花子老五聲若洪鍾地唱道:

骨板一收咱開言,濰縣賑給有神仙。這個神仙猜是誰?就是俺們鄭青天。鄭老爺是大清官,開倉濟貧不等天。以工代賑錢自捐,乞丐也成勤快漢。三年工程一年完,濰縣舊貌妝新顏。市井平安人興旺,不愁吃來不愁穿……

聽他唱到這裏,人群就發出一陣哄笑。

有人打斷他問:“哎,我說花子老五,不愁吃穿那你為啥還要討口?”

“對呀,趕緊改行吧。”

花子老五也不惱,笑嘻嘻地一撓頭說:

“咱這瞎好也是個職業嘛,咋就隨便改行?”

一句話逗得眾人哈哈大笑。鄭燮也跟大夥兒笑了起來。他自從來到濰縣,似乎從來也沒有這樣開心地笑過。他真正感受到了一個父母官“與民同樂”的味道。師爺和六司頭目也都十分地感動。大家興奮地說著話,一行人慢慢地沿著河岸走去。鄭燮的目光越過石欄望著橋下的流水,一時竟然詩興大發,便捋著胡須隨口吟道:

留取三分淳樸意,與君攜手入陶唐……

十四

世間再好的事情也會有人說三道四,濰縣救災豈能例外。鄭燮很快就聽到了刺耳的閑言,說濰縣賑災發放糧食多有虛假!有人甚至上奏告狀,眼瞅著就鬧成了官司。

“賑濟作假,這可是天大的罪過呀。哪個做了如此虧心之事,就叫五雷轟頂,否則造謠者八輩子絕後!信口雌黃,豈有此理!”

這天,他喝了悶酒,就又對著衙宅院子裏的老槐樹罵將起來。當差的衙役們都相互擠眼聽著,他們倒要看看剛剛還處在讚揚聲中的鄭縣令怎麼就突然變得氣急敗壞。可不是,憑空造謠誣陷,這無異於就是當頭一瓢冷水。鄭燮心中開始很是不安,也很是委屈怨惱。要命的是他自己情知,這也並非是完全的無中生有,想著任何事情也不可能做到完美無缺呀,怎麼就有人如此地吹毛求疵,借題發揮。他夜裏又開始失眠,就要喝幾盅悶酒,然後謾罵不止。渴疾也隨之嚴重起來,時常口幹舌燥,渾身乏力。

此刻,借著酒勁,他很想同友人訴說。可是身邊卻沒有一位知己之人。他就研墨鋪紙,給友人寫信。

複堂仁兄鈞鑒:作宰山東,忽忽八年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