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柱和其他術數門類一樣,都是建立在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中的陰陽、五行、八卦、九宮、曆法、天幹、地支等基礎理論之上的。這些傳統理論是所有術數門類的共同基礎,隻不過不同的術數門類在運用這些理論時,根據各自不同的需要,又有不同的側重點,規定了各自的專用術語,構築起不同的體係。因此,既要研究傳統理論的共同點即普遍性,又要研究八字術的特殊性,才能真正揭示其蘊藏的深刻信息內涵。
第一節陰陽五行學說
一、陰陽
陰陽學說是我國土生土長的以陰陽兩氣的運動為理論核心的樸素的哲學體係。陰陽說的原始意義是指太陽的向背。向陽的一麵明麗,背陽的一麵暗晦,陰陽就由此而生。作為抽象的哲學概念,是後來才逐步形成的。同時,也是我國思想史上建立最早的、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的對立統一觀。
太極圖
圖中白的部分代表“陽”,黑的部分代表“陰”
陰陽說認為:一切事物的形成、發展和變化,無不是陰陽兩氣交合運動的結果。我們經常看到的“陰陽魚”(太極圖),就是陰陽說理論最好的注腳。
太極圖有那些深刻的內涵呢?
其一,陰陽處在一個統一體中,各以對方為存在的前提和條件。“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陰陽相互依存、相互聯係,誰也離不開誰。陰失去了陽,陰就不存在了,陽失去了陰,陽也同樣不存在了。一物一太極,無論形體大小,大到宇宙,小到一滴水,都可以看作一個太極圖。
宇宙是個大太極,它是由若幹個星體空間構成的,動的就屬於陽,靜的就屬於陰。動與靜各以對方為存在的前提。
一個人就是一個小太極,前麵屬於陽,背後就屬於陰;上部為陽,下部為陰;外表看得見的為陽,內部五髒六腑就為陰等。
人際關係也可以看作一個太極圖,“我”隻是太極中的一點。那些光明正大、胸懷坦蕩的君子為陽,而詭計多端、心懷叵測的小人就為陰。君子和小人同處於一個統一體中,沒有小人就不足以顯示君子。當然,沒有君子也就看不出小人。老子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老子這句話的意思是:之所以有美的存在,是由醜反襯出來的;之所以有善的存在,也是與惡比較出來的。
總之,事物無論大小,都有陰陽之道。懂得了這個道理,也就懂得了自然,懂得了社會,懂得了人世滄桑變化,也就開拓了人的視野,其胸懷也就寬大了。比如,在單位上有人誹謗、攻擊你,你要沉住氣。願意當君子,就吃個啞巴虧,因為,沒有這樣的小人就顯示不出你人格的偉大。
其二,陰陽有量的變化,此進彼退,此消彼長。“日往月則來,月往日則來”,這種陰陽互動形成了日夜交替的變化。到了半夜零點陽氣增加,陰氣就減少;中午十二點陽氣達到了飽和、頂點的狀態,陰氣開始擴展,陽氣就慢慢消退。日日夜夜的反複就是陰陽消長變化的結果。寒暖的互動形成了一年四季的變化,冬至時寒冷達到了極盛,陰氣開始退縮,而陽氣則悄然生長,明媚和暖的春天就要來到了。詩人雪萊說:“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既是哲理,又符合陰陽消長理論。到了夏至,陽氣極盛,熱到了極點,陽氣退而陰氣長,秋天的蕭瑟也就不遠了。母衰子長形成了人類嗣續相傳的變化。當父母的都盼望兒子快快長大,等到孩子成人了,自己也就白發蒼蒼了等。
社會人事關係也有陰陽消長。比如一個部門,假若風氣不正,邪氣橫行,顛倒了陰陽,攪亂了綱常,必然“君子道消,小人道長”;好人受氣,壞人當道。反過來,如果領導班子一身正氣,政治清明,經濟清白,處事公正,工作實幹,不搞歪門邪道,陽氣壓倒了陰氣,其事業必然興旺發達。
其三,陰陽相互交融,對立的雙方有相互吸引和聯結的特點。太極圖中陰陽魚首尾相接,交纏擁抱,白的部分有一個黑點,黑的部分含一個白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夜晚屬陰,但仍有陽氣的存在;白天為陽,也有陰的成分。社會人事也是同樣的道理。一個群體必須是一陰一陽的基本平衡的組合才有生機。“男女搭配,幹活不累”,調侃的語言,合乎陰陽之道。有些人陽剛氣過盛,眼裏揉不進一粒沙子,常常暴跳如雷,這種人很容易突然遇到災禍,嚴重者暴極而亡。要學會容納陰暗現象的存在,隻要陰氣不占主導地位就可以了。男人要學會養陰,女人要學會養陽;性情剛烈的人宜養陰,優柔寡斷者要養陽。陰陽調和,剛柔相濟,才是理想的人格。當前,人們對貪官腐敗十分憤慨,豈不知曆朝曆代都是嚴厲懲處腐敗分子的,但卻不能根除。一個朝代再混亂,也有正義和光明,就像陰魚中有白點;政治再清明,也有昏官奸臣,就像陽魚中有黑點。看待任何事物都要運用這種觀點。
其四,陰陽平衡符合美學原則。什麼是美?美學家說“平衡就是美”,“對稱就是美”。太極圖的陰陽是絕對平衡的,被稱為“天下第一圖”,以致被社會各領域廣泛應用。人是最美的,就是因為人體是平衡的。如果缺了胳膊少了腿,五官歪斜,就不美。《周易》把平衡原則作為評斷吉凶的重要標準。如北京故宮的建築都是平衡對稱的,符合古代建築風水理論,它就是美的,是凝固的音樂,人們百看不厭。民房建築也要講究陰陽平衡,主房和配房要協調、對稱,居住起來就感到方便、舒適。某民居一個很大的院子裏隻建了三間北房,俗稱堂屋,筆者判斷其人口不會興盛。實際住著無兒無女的一對老夫婦。究其原因就是隻有一口房屋而沒有其他輔助配合,陰陽不平衡。這種獨陽房或孤陰房沒有孕育之功,當然也就沒有子孫兒女了。筆者考察過一所民居,房屋建成四合院模式,基本符合陰陽平衡原則,但房屋院落的空間上部即能見到太陽的部分都用橫豎的鐵絲“網”起來,鐵絲上麵是葡萄架,蔭天蔽日。據此推斷其家中有病人,精神上會受壓抑。反饋說妻子時時想著要死,認為死是進天堂,死了很幸福。為什麼?上麵的鐵絲網就是天羅地網,庭院見不到陽光而陰氣太盛,不能有效地消滅細菌,豈不生病?常說“陰邪”,陰與邪是孿生姊妹,陰氣太盛,心理必受壓抑,思維走向邪路,其神經錯亂、精神恍惚就是必然的了。
《易傳·係辭》曰:“一陰一陽之謂道。”。不管做什麼事都要符合陰陽平衡原則,要按事物客觀規律辦事,把握大局,顧及全麵,才能把事情辦好,否則會受到客觀規律的製約和懲罰。
還有一個問題,《周易》隻言“陰陽”而不言“陽陰”。或有人問:天在上,地在下;天為陽,地為陰,不是應當說“陽陰”嗎?為什麼常常說“陰陽”呢?原因在於陽陰不符合一陰一陽之謂道的“道”。道是講變化的,變是道的本質。八卦、六十四卦都是由陰陽變出來的,萬事萬物都在變。先講陰,後講陽,把本來的先陽後陰而說成“陰陽”,這就是“變”,符合陰陽交媾、陰陽和諧之道。也隻有陰陽交媾、陰陽和諧才會發育萬物。人類世代繁衍就是陰陽交媾的結果。假若天是天,地是地,互不相謀,沒有情感交流,也就沒有大自然的生機和活力。天要下雨,而地卻不接納;或地要種植莊稼而天卻不給陽光,陰陽反背,各行其是,就沒有好結果。比擬到社會人事上來也是同樣的道理。“道濟天下”,陰陽交感就是道,不是說這個“道”能給人帶來多少金錢物質,而是這個道能給人以教化、啟發,使人聰明、智慧起來,利用陰陽之道的原理能夠把事情辦得更好。
八字的陰陽平衡若作橫向比較的話是有很大差異的,以致於出現了人世間貴賤、貧富、壽夭等方麵的不同。大體說來,八字越是接近於陰陽平衡,其人格層次就越高,反之則低。就每個具體的八字來說,陰陽的不平衡是絕對的,平衡則是相對的。正因為八字不平衡性,才有了隨著歲月流轉而產生的運氣高低起伏變化。至於怎樣根據陰陽分析、推斷八字,將隨文逐步展開。
二、五行
人們常說“陰陽五行”,實際上,從源頭上說,陰陽與五行並不是一家人,隻是到了後來才聯姻融合為一體。至於什麼時間“捏”在一塊的,包括研究陰陽五行的專家學者們也沒有得出一個定論。不過,從《呂氏春秋》中已經看到了陰陽五行學說係統的建立及其表述體係。由此我們可以斷定,陰陽與五行的結合在秦統一中國之前已經形成了。
什麼是五行?它是構成事物的五種元素和促使事物發展、變化的一種動能。這五種元素就是金木水火土。
我們不妨從“五行”兩個字的構成來了解其意蘊之一斑。
五,古文字寫作“”,許慎《說文解字注》認為:“五,五行也,從二。陰陽在天地間交午也。”按照許慎的解釋,上邊的一橫代表天,下麵的一橫代表地,中間的“”代表五行的互動交叉狀態。“行”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今人常說的行動、行走、執行等,都表示動的意思。行所表達的內容,實際上是具有生命的生生之力。“五行者,往來於天地之間而無窮”,金木水火土這五種物質元素在天地之間始終不停息地變化、消長、交纏、運動,所以叫五行。
五行學說是先民采用取象、比類的方法對世間的事物進行分類,從而確定事物相互關係的一種理論。它是宇宙觀,也是係統論。用最簡約的文字,概括了盡可能完整、豐富的思想內容,難怪後人把五行的來源加以神化。
五行的說法最早見於《尚書》一書的《洪範》章,“天乃錫(賜)洪範九疇”。九疇(九條)的第一項就是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按《尚書》的說法,五行是上天賞賜給人類的。神話傳說是上天賜給大禹的,大禹用洪範九疇的方法治水,才取得了成功。《洪範》還進一步地解說了五行的性質:“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五行不僅有了多姿多樣的形態、性情,而且有了鹹苦酸辛甘的不同味道。
另外,神話傳說中的五行好像與我們的遠祖有關,比如燧人氏“鑽木取火”,是火的發明者。木能生火,也可能與木相關。伏羲氏教民“竭澤而漁”,與水相關。神農氏之“製耒耜耕而食”,與土金相關。金木水火土五行又被神聖化了。
春秋的後期就出現了五行相勝說,比如火勝金,水勝火等。顯然,勝就是今天所說的克。到了戰國時,齊國的稷下學宮推出五行相生說,與《洪範》五行相比較有了很大的進步。一是把五行並列改換成相生的序列即:木、火、土、金、水,表明了依次相生關係。這種相生關係直到今天還在沿用,沒有什麼變化。二是把五行與四時相搭配,即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唯與今天稍有不同的是沒有把土與季夏相搭配。三是初步把五行與陰陽聯係起來。
戰國後期的陰陽家鄒衍,是一個陰陽五行學說的集大成者,提出了陰陽五行相生相勝學說(勝就是克),並且根據五行相勝說,用五德始終循環的曆史觀來解釋改朝換代的根源。由此足以說明,五行已經由原來的簡單的五種物質元素的認識開始上升為哲學觀念,開創了陰陽五行學說的先河。
(一)五行相生相克
五行生克(實線表示相生,虛線表示相克)
五行相生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生就是生助、扶持、幫忙。為什麼水生木、木生火?根據命書上一些說法,作些不完全合理的解釋。
水生木。水,潤也,主於北,應冬。其特點為寒冷、向下,陰氣濡潤,滋養萬物,一切樹木等都是水滋養生長的。
木生火。木,觸也(諧音),主於東,應春。有生發、條達的特點,陽氣觸動,木才能生長。遂人氏鑽木取火,日常生活中亦是木生火。
火生土。火,毀也,主於南,應夏,有火熱向上的特點。火燃於極盛而變化萬物。森林大火就會變成灰土。
土生金。土,吐也(諧音),主於中央,兼位西南,應於長夏。有長養、化育的特性。能含吐萬物,死者亦歸於土。沙中淘金就有土生金之意。
金生水。金,禁也(諧音),主於西,應秋。有清靜、收煞的特性。金經過加熱就會成為液體。
五行相克(相勝)即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勝是勝過的意思。克就是克害、複仇。母親受了侵害,當兒子的就會為母親報仇。水生木,水就是木之母,木就是水之子。水母受土的克害,木子就向土複仇,所以木克土;木生火,木為母,火為子。木母受金克害,火子就向金複仇,所以火克金。其它相克都是同樣的道理。
(二)五行反生反克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層不變的,特殊情況下會產生反生反克即看起來是生,實際變成了克;或者看似相克,反而得到生的結果。所謂特殊情況,是以力量對比懸殊、絕對不相稱為前提的。
宋末的徐大升論述反生反克的規律相當精辟,現摘錄如下:
金賴土生,土多金埋;土賴火生,火多土焦;火賴木生,木多火熾;木賴水生,水多木漂;水賴金生,金多水濁。
金能生水,水多金沉;水能生木,木多水縮;木能生火,火多木焚;火能生土,土多火晦;土能生金,金多土弱。
金能克木,木堅金缺;木能克土,土重木折;土能克水,水多土流;水能克火,火多水灼;火能克金,金多火熄。
金衰遇火,必見銷熔;火弱逢水,必為熄滅;水弱逢土,必為淤塞;土衰遇木,必被傾陷;木弱遇金,必被砍斫。
強金得水,方銼其鋒;強水得木,方緩其勢;強木得火,方泄其英;強火得土,方斂其焰;強土得金,方化其頑。
反生反克的理論在八字推斷中經常會用到,正象中醫理論中的“虛、實”一樣,同樣是胃病,“實則泄之,虛則補之”,不能同樣用藥。八字也是一樣,土是可以生金的,但當金強旺時不但不喜歡土來生金,遇土反而生災,這就是“金多土虛”,或者叫“金多失輝”。如2009年生的男孩子,其八字是:己醜、己巳、己巳、己巳,一片火土,過於亢燥。按照反生反克理論,“木能克土,土重木折”,歲運遇木,則必有傷害。而“強土得金,方化其頑”,需要金來泄弱土氣。起名字應當強化金的力量,以趨使陰陽五行的平衡。
任何事物都不能過頭,超過了一定的限度就走向了反麵。六十四卦的第一卦乾卦的上九爻辭是“亢龍有悔”,龍飛到天頂上去了,達到了極點,離栽跟頭就不遠了。為人做事都需要謹慎,不要“亢龍有悔”。
(三)五行與時空
春季為木,夏季為火,秋季為金,冬季為水,四季中的最後一個月(三、六、九、十二)為土。
春天到了,暖氣微微,萬物複生。“春江水暖鴨先知”,是因為水溫提高了,可以用來灌溉催生植物。最明顯的春天信息就是樹木泛綠生芽。所以,春季為木;夏天似火爐,讓人灼熱難耐,所以夏季為火;秋天是豐收的黃金季節,天氣轉涼,風也蕭瑟,所以秋季為金;冬天陰冷,水是冷的,所以冬天為水。三月還是春天,但土氣和暖,有發育萬物之功,加之臨近夏火之際,故春季的最後一個月為土。六月是夏火與秋金的“紅娘”,即四、五月之火生六月之土,六月之土生秋天之金。九月是秋天的季月,又是火庫,有儲藏之用,故為土。十二月雖是凍土,卻是春木的載體,故為土。春夏秋冬的最後一個月都屬土,是因為金木水火都離不開土,土能承載萬物的緣故。
五行與空間的對應關係是:東方屬木,南方屬火,西方屬金,北方屬水,中央屬土。
五行木火金水土
四時春夏秋冬三、六、九、十二月
方位東南西北中央
三、五行旺衰
任何事物都逃不過生旺衰死的循環的“圈”,五行也同樣具有這個規律。不過,五行的旺衰規律是從一年四季的變化和十二地支兩個不同的視角來觀察、分析的。
(一)五行旺相休囚死
何為旺?正當時令為旺。如春天木旺,木旺生火,火乃木之子,子乘父業,火可以做官當宰相了,故火為相。木因水生,生我者為父母,今子嗣得時,己登上了顯赫之位,生我者該退休享樂天年了,故水為休。火能克金,金乃木之官鬼,被火克製,處於無所施展才能的囚禁地位,故金囚。火能生土,土為木之財,財為隱藏之物,草木發生,土散氣沉,所以春木克土,土則死。其他季節的變化也是同樣的規律。
四季五行旺相休因死如下:
春季:木旺火相水休金囚土死
夏季:火旺土相木休水囚金死
秋季:金旺水相土休火囚木死
冬季:水旺木相金休土囚火死
季月:土旺金相火休木囚水死
(二)五行寄生十二宮(結合後文的天幹、地支參看)
五行寄生十二宮即長生、沐浴、冠帶、臨官、帝旺、衰、病、死、墓、絕、胎、養。
這十二種狀態,以人的一生作比擬最為恰當。
長生:萬物發生向榮,如人始生而向長也。就像人剛剛降生階段,人的一生剛剛開始,豈不是長生!八字經驗證明,大凡日主臨長生而不受刑衝破害的人多長壽。
沐浴:又曰敗,萬物始生,形體脆弱,易為所損,如人生後三日以沐浴之,幾至困絕也。小孩出生後要洗澡,就叫沐浴。新生易折,又叫敗。子午卯酉為四敗之地。大凡八字中子午卯酉多的人,最容易因色而敗。貪戀女色,豈有不敗之理!
冠帶:萬物漸榮秀,如人具衣冠也。人長大了,就到了加冠成人階段。
臨官:萬物既秀實,如人之臨官也,又叫進祿。人長成了,該加官進祿了。人遇此地是吉祥階段。
帝旺:萬物成熟,如人之興旺也。人已經到了鼎盛期,身體、事業等到了最高峰,是很吉祥的階段。
衰:萬物形衰如人之氣衰。人過了鼎盛期,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病:由中年進入老年,各種病患不斷,實為必然也。
死:人的氣數已盡,禍患連連。朝不慮夕也。
墓:墓又叫庫,庫藏的意思。萬物成功而藏於庫,如人終而歸墓也。人死之後入土為安。
絕:又叫受氣。萬物在地中未有其象,如母腹空而未有物也。一切生命現象都不存在了,此時最為不吉利。
胎:又叫受胎。天地氣高氤氳造物,其物在地中萌芽,始有其氣。如人受父母之氣也。人承受於父母,又開始受孕了。這是新的一輪循環的開始,象征新的生命和希望。因此,此階段是吉利的。
養:又叫成形。萬物在地中成形,如人之母腹成形也。
在推命時,遇到長生、帝旺、墓、胎為四貴,以吉論;遇到沐浴、病、死、絕為四忌,以凶論;其他以平論。
五行寄生十二宮的用法是將日幹的五行和地支的五行對照去看,最主要的是以日幹為出發點,以月支為重點,參看其他幹支,用以確定不同的狀態。如:日元為辛金,出生於十一月即子月,依表查得月柱地支子為長生,日支亥為沐浴,年支寅為胎,時支醜為養等。
五行寄生十二宮表
五陽幹順行五陰幹逆行
甲丙戊庚壬乙丁己辛癸
長生亥寅巳申午酉子卯
沐浴子卯午酉巳申亥寅
冠帶醜辰未戌辰未戌醜
臨官寅巳申亥卯午酉子
帝旺卯午酉子寅巳申亥
衰辰未戌醜醜辰未戌
病巳申亥寅子卯午酉
死午酉子卯亥寅巳申
墓未戌醜辰戌醜辰未
絕申亥寅巳酉子卯午
胎酉子卯午申亥寅巳
養戌醜辰未未戌醜辰
五行的旺衰,宋人作的《窮通寶鑒》論述的相當精辟,對分析八字有很好的指導作用,特附文於此:
論四時之木宜忌
春月之木,餘寒猶存,喜火溫暖,則無盤屈之患;藉水資扶,而有舒暢之美。春初不宜水盛,陰濃濕重,則根損枝枯;又不可無水,陽氣煩燥,則根幹葉萎。須水火既濟方佳。土多則損力,土薄則財豐。忌逢金重,克伐傷殘;設使木旺,得金則美。
夏月之木,根幹葉枯,欲得水盛,而成滋潤之功,切忌火旺,而招自焚之患。土宜其薄,不可厚重,厚重反為災咎;金忌其多,不可欠缺,欠缺不能斬削。重重佳木,徒以成林;疊疊逢華,終無結果。
秋月之木,氣漸凋零。初秋火氣未除,猶喜水土以相滋;中秋果已成實,欲得剛金之修削。霜降後不宜水盛,水盛則木漂;寒露後又喜火炎,火炎則木實。木盛有多材之美,土厚無任才之能。
冬月之木,盤屈在地,欲土多以培養,惡水盛而忘形。金縱多,克伐無害;火重見,溫燠有功。歸根複命之時,木病安能輔助?須忌死絕之地,隻宜生旺之方。
論四時之火宜忌
春月之火,母旺子相,勢力並行。喜木生扶,不宜過旺,旺則火炎;欲水既濟;不宜太多,多則火滅。土多則晦光,火盛則燥烈。見金可以施功,縱重見財富猶遂。
夏月之火,乘旺秉權。逢水製則免自焚之咎,見木助必招夭折之憂。遇金必作良工,得土遂成稼穡。然金土雖為美利,無水則金燥土焦,再加木助,勢必傾危。
秋月之火,性息體休。得木生,則有複明之慶;遇水克,難免損滅之災。土重而掩息其光,金多而損傷其勢。火見木以光輝,縱疊見而有利。
冬月之火,體絕形亡。喜木生而有救,遇水克以為殃。欲土製為榮,愛火比為利。見金則難任為財,無金則不遭磨折。
論四時之土宜忌
春月之土,其勢孤虛。喜火生扶,惡木太過;忌水泛濫,喜土比助。得金而製木為祥,金多則仍盜土氣。
夏月之土,其勢燥烈。得水滋潤成功,忌火煆燒焦坼。木助火炎,生克不取;金生水泛,妻財有益。見比助則蹇滯不通,如太過又宜木襲。
秋月之土,子旺母衰。金多而耗盜其氣,木盛須製伏純良。火重重而不厭,水泛泛而非祥。得比肩則能助力,至霜降不比無防。
冬月之土,外寒內溫。水旺財豐,金多子秀。火盛有榮,木多無咎。再加比助為佳,更喜身強為壽。
論四時之金宜忌
春月之金,餘寒未盡,貴乎火氣為榮;體弱性柔,宜得厚土為輔。水盛增寒,失鋒銳之勢;木旺損力,有銼鈍之危。金來比助,扶持最妙,比而無火,失類非良。
夏月之金,尤為柔弱,形質未備,更嫌死絕。火多不厭,水潤呈祥。見木助鬼傷身,遇金扶持精壯。土薄最為有用,土厚埋沒無光。
秋月之金,得令當權。火來煆燒,遂成鍾鼎之材;土多培養,反有頑濁之氣。見水則精神越秀,逢木則斬削施威。金助愈剛,過剛則折;氣重愈旺,旺極則衰。
冬月之金,形寒性冷。木多難施斧鑿之功,水盛未免沉潛之患。土能製水,金體不寒;火來生土,子母成功。喜比肩聚氣相扶,欲官印溫養為利。
論四時之水宜忌
春月之水,性濫滔淫。再逢水助,必有崩堤之勢;若加土盛,則無泛漲之憂。喜金生扶,不宜金盛;欲火既濟,不宜火炎。見木而可施功,無土仍愁散漫。
夏月之水,執性歸源,時當涸際,欲得比肩。喜金生助體,忌火旺太炎。木盛則泄其氣,土旺則製其流。
秋月之水,母旺子相。得金助則清純,逢土旺則混濁。火多而財盛,木重而身榮。重重見水,增其泛監之憂;疊疊見土,始得清平之意。
冬月之水,司令當權。遇火則增暖除寒,見土則形藏歸化。金多反致無義,木盛是謂有情。水流泛濫,賴土堤防;土重高亢,反成涸轍。
(節錄自《窮通寶鑒》)
注:五行四時宜忌要結合八字反複誦讀,不斷深化理解,然後轉化為實戰應用。
第二節天幹和地支
天幹與地支合稱為幹支,它是我國先民創造出來的用來記數、記序、紀時、記空間方位的符號係統。
天幹共有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有十二位: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幹地支怎麼來的?由於年代久遠,一直到今天也沒有一個確切的認定。但從考古和文字方麵的資料中還是追尋到了一點信息。
《史記·律書》中有十母、十二子的記載,十母就是十天幹,十二子就是十二地支。把幹支比喻成母、子關係,而不說成父、子關係,顯然是母係社會的遺跡。
另一種解釋是:幹是幹犯、幹擾;支是支撐、支持。《左傳》中有“天之所壞,不可支也”的記載,可能是說老天爺發怒了,發生了洪水、颶風或地震之類的災害,地上的人難以支撐了。這種現象出現得多了,遠古人類就可能試圖用天幹、地支搭配成周期,來記載、探索日月星辰運轉與災祥之間的聯係。
也有人從字形上探討幹支的來源,因為中國最早的文字是象形字,文字的形象蘊含著內在的意義。“甲”字像植物的果實,露出的尾巴好似果子的柄;又好似動物的硬質外殼,《史記》就認為是“萬物剖符甲而出也”。“乙”字,《漢書》解釋為“奮軋於乙”,意思是植物剛發出嫩芽,還埋在土裏,被土壓成彎曲狀,正要奮發向上的樣子。郭沫若解釋說“乙之像魚腸”。也有人認為“乙是昂首行走的蛇”等。“辛”字,《史記》認為是“萬物之辛生,故曰辛”,字形也似植物開始欣欣向上的樣子。
地支用字多取象於字形,但文字記載並不多。
有了天幹、地支,遠古時代的人們就根據晝夜規律開始用幹支紀日,因為,當時的人們首先感受到的應該是“日”的概念。這種用文字紀日法與結繩記事相較,是一個偉大的質的變化,是文明的跨越。從今天掌握的資料看,甲骨文中已經有了幹支紀日的記載:“在甲辰日,起大狂風,月食……在乙戌日……五人……”(《殷墟書契菁華》)
幹支紀日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說法不一。傳說是起源於黃帝時代。黃帝即位時定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但畢竟是傳說。《史記·殷本紀》有“甲子日,紂兵敗,登鹿台,衣其寶玉衣,赴火而死”。紂王是曆史上有名的荒淫帝王,亡國是必然的。但死時也很講究,穿上珠寶玉衣,再赴湯蹈火。這句話卻給我們留下了幹支紀日的證據,說明在公元前十一世紀已經用甲子紀日了。也有學者考證,至遲到春秋時魯隱公即公元前722年起,直到清代宣統三年(1911年)都是連續幹支紀日,已有了2600多年的曆史。實際上,直到今天我們也沒有舍棄幹支傳統紀年法,隻不過公曆紀年占了主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