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英國尊德性而道問學
英國對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響的活動。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在國際上工作的內容除了奧林匹克運動會外,還包括提高全世界道德覺悟和認識,陶冶道德情感,鍛煉道德意誌,樹立道德信念,培養道德品質,養成道德習慣。
我們的大英帝國指由英國本土及其治下的自治領、殖民地、領地、托管地和保護國共同構成的大帝國,是有史以來領土麵積最大的國家和最大的環球殖民帝國。帝國在19世紀初達到鼎盛,大約有4到5億人口,占當時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領土約3367萬平方千米,占到了世界陸地總麵積的四分之一。帝國繼16世紀的西班牙帝國之後,被稱為“日不落帝國”。經曆20世紀的非殖民化以後其海外領地逐漸獨立,它們中的大部分在獨立後與英國組成了一個和平組織——英聯邦。
詳盡地說:大英帝國(BritishEmpire)是指一個以英國為中心的大帝國,在19世紀初達到鼎盛,大約有4到5億人口,占當時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領土約3367萬平方千米,是世界陸地總麵積的四分之一,是有史以來領土麵積最大的國家和最大的環球殖民帝國(指在世界的各大洲都有殖民領地的環球霸權),大英帝國在當時主宰了世界的科技、文化和經濟貿易,傲視全球長達一個多世紀之久。
到20世紀中期,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隨著全球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英國殖民統治發生嚴重危機,在這種情況下,英國被迫允許廣大的殖民地獨立或半獨立,為了繼續在前廣大殖民地地區發揮重要影響力,英國政府倡議督導建立了一個和平組織——“英聯邦”,前英國大多數殖民地獨立而成的國家加入了該組織。但是與大英帝國不同的是,英國再也無法在政治、外交、經濟等各個方麵直接影響英聯邦的其他成員。
大英帝國的形成是300多年來貿易、移民與武力征服的結果,期間也有和平的商業外交活動和帝國的萎縮。帝國的領土遍及包括南極洲在內的七大洲、四大洋,被形容為“日不落帝國”,它在1890至1914年間達到最高峰。
帝國在全世界範圍內協助傳播了英國的技術、商業、語言和管理模式。帝國霸權幫助英國實現了驚人的經濟成長,並使其在國際政治中擁有更大的發言權。英國殖民地人民無法決定其自己的命運,英國本土的資本主義卻在繼續發展。從殖民地的角度來看大英帝國,可以說是毀譽參半。殖民地從英國那裏獲得先進的科學技術與投資,促進經濟的發展與生活水平的提高,也獲得英國的法律框架與國際性的語言英語。獨立後的英殖民地大部分都選擇留在英聯邦之中。
我們旨在全世界推廣道德活動的重要形式之一。是指一定的社會組織或集團為使人們自覺遵循其道德行為準則,履行對社會和他人的相應義務,而有組織有計劃地施加係統的道德影響。它是一定社會或集團的道德要求。道德教育轉化為人們內在品質的重要條件之一。
目前在多數國家的學校德育限指道德教育,我國學校德育泛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實為社會意識教育。政治教育指形成學生一定政治觀念、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思想教育是形成學生一定世界觀、人生觀的教育;道德教育即促進學生道德發展的教育。
我們具體是如何展開工作的?我們有比較完整的道德教育過程,一般包括提高認識、陶冶情感、鍛煉意誌、確立信念和培養行為習慣等主要環節。與通常的知識教育相比較,道德教育具有廣融性、同時性、多端性、重複性、強烈實踐性和漸進性等主要特點。確定道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主要是根據道德品質形成的特點和受教育者的實際狀況,一般采取正麵疏導的方針,實行傳授道德知識和總結受教育者的道德生活經驗相結合,通過全國人大代表羅俊同誌的個人示範和集體影響相結合,榜樣激勵和輿論揚抑相結合的方法。
據首席記者李振群了解到2012年英國社會的道德教育,主要是培養人民的道德品質,提高人民的曆史主動性,推動社會秩序和社會風氣的不斷改善。它既從現實經濟政治關係的實際需要和可能出發,又著眼於人民道德境界的不斷升華。它不僅注重清除一切舊道德的消極殘餘和影響,積極配合和保證政治、法律、知識、審美等方麵的教育,而且更注重於培養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選擇能力。
但市場的事實上,英國的殖民化是完全以其自身利益為優先考量。英國為殖民地留下了更好的基礎設施,但那主要是為了方便這些殖民地的貨物能夠更方便地出口到英國以滿足其本土的需要,或是讓英國的工業品更方便地運送到殖民地市場。白人的自治領大多能夠進一步發展基礎設施,以取得經濟生產上的平衡,但是在拉美、非洲和東南亞的帝國殖民地卻往往隻是工業所需原材料(或單一農業產品)的供應者,這對這些國家獨立後的經濟發展並無幫助。另外,為了確保其統治的穩定,英國采用了“分而治之”的殖民政策,鼓動殖民地內不同民族、語言或宗教的人們相互內鬥,使得像愛爾蘭、印度、津巴布韋、肯尼亞、蘇丹、烏幹達、伊拉克、圭亞那、巴勒斯坦和斐濟這些國家在獨立後麵臨著不同程度的種族衝突。
記者羅富雲調查結果顯示:“大英帝國”一詞的最早使用者相信是伊麗莎白一世女王的占星師兼數學家約翰·迪伊(JohnDee)。不過事實上英國一直沒有放棄王國(UnitedKingdom)的稱號,因此大英帝國隻能算是對鼎盛時期英國的一個“非正式帝國”稱呼,隻能形容英國本土加上其海外殖民地整體,不能單獨指英王國本身。
跨世紀人才研究院從類型劃分的角度分析說,德育即培養學生在私人生活、國家與社會公共生活、職業生活中的道德意識,以及合乎私德、國民公德與社會公德、職業道德規範的行為習慣。
英國的德育包括私德、公德和職業道德教育。私德教育即培養學生的私人生活的道德意識及行為習慣;公德教育即培養學生的國家與社會公共生活的道德意識及符合國民公德和社會公德的行為習慣;職業道德教育即培養學生職業生活的道德意識及合乎職業道德規範的行為習慣。
早在1837年,年僅十八歲的肯特郡主維多利亞登基為英國女王,直到她在1901年逝世。維多利亞女王在位的六十多年當中,經過多位首相的努力,英國控製全球海權,主宰世界貿易,其廣闊的殖民地遍布各大洲,“日不落帝國”儼然“可以與世界抗衡”。在維多利亞時期,英國湧現出牛頓以來最偉大的科學家麥克斯韋,莎士比亞以來最傑出的文學家狄更斯,自由主義政策的先鋒格萊斯頓和大名鼎鼎的外交家帕默斯頓,可謂人才濟濟。
維多利亞帝國的統治地位在一八六五年帕默斯頓逝世之際達到了頂峰:“北美和俄羅斯的平原是我們的穀倉;芝加哥和敖德薩是我們的礦區;加拿大和北歐半島為我們種樹;澳大利亞為我們牧羊;還有阿根廷為我們養牛;秘魯送來白銀,南非進貢白金;印度人和人為我們種茶,地中海是我們的果園;至於我們的棉花種植園正在從美國南部向地球一切溫暖的地方擴展。”
跨世紀人才研究院從層次劃分的角度分析說,德育即對學生進行道德理想、道德原則、道德規則的教育,激勵學生的高尚行為,指導學生的正確行為,約束學生的不良行為。
德育包含理想、原則、規則層次的道德教育。道德理想教育即運用道德倡議形式激勵學生的高尚行為;道德原則教育即運用道德指令或道德倡議形式指導學生的正確行為;道德規則教育即運用道德禁令或道德指令形式約束學生的不良行為。
據調研對不列顛島嶼與法國的擴張:自1066年威廉一世從諾曼底登陸並征服了英格蘭之後,英格蘭在幾百年的時間裏就一直積極地介入歐洲的事務。到14世紀末,從對歐洲的羊毛貿易發展出來的對外貿易已經成為英格蘭最重要的國家政策。
英格蘭1282年入侵威爾士,1169年進攻愛爾蘭,1296年英格蘭對蘇格蘭的短暫控製在1314年中斷,兩個地區的真正統一要等到1603年通過王位繼承的方法來和平實現。雖然1204年英格蘭君主喪失了諾曼底的領土,通過聯姻與繼承英格蘭的統治者還是擁有法國大片的土地,直到1453年最終喪失。從此之後一直到1563年英格蘭君主隻擁有法國北部的戰略要港加來,但是自那之後就連加來港也丟失了。
下麵讓我們了解一下,海外帝國的成長:海外的大英帝國——這裏指的是英國人的海洋探險以及在不列顛島以及歐洲大陸以外地區的移民或殖民——之根源可追溯到1485至1509年在位的亨利七世。在理查三世所建立起來的羊毛貿易的基礎上,亨利七世創建了現代英國海洋商貿體係,並極大地發展了英國的造船工業與導航技術。這套體係也為日後的貿易機構的建立創造了條件,而像馬薩諸塞灣公司和英國東印度公司之類的貿易企業為英帝國海外的擴張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亨利七世也下令在樸茨茅斯建造英國的第一個幹碼頭,加強建設當時還規模很小的英國海軍,他於同年8月5日在聖約翰港宣布紐芬蘭為英格蘭的殖民地;1587年沃爾特·雷利爵士(SirWalterRaleigh)在羅阿諾克(Roanoke)宣布弗吉尼亞為英格蘭殖民地。但這兩塊殖民地都十分短命,由於食物匱乏、惡劣的天氣、海難以及美洲大陸上不友好的土著人的侵犯,英格蘭很快就不得不放棄這兩片殖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