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最重要的品質是勇氣(1 / 3)

第四十六章 最重要的品質是勇氣

殖民地統治方式是一種鬆散的統治形式,而非中央集權。英國在北美獨立之後的殖民政策則與之相反,采取“間接統治”的方式,設法令殖民地在政治上與經濟上達到自立。在非洲和印度,英國仍保留了許多原有的土邦國(如印度的海得拉巴國、克什米爾國,非洲的布幹達王國、巴蘇陀蘭王國、桑給巴爾蘇丹國,中東及東南亞的一些酋長國和蘇丹國)。在被劃為英皇直轄殖民地的地區,也保留了原有的部落、鄉村等行政機構(比較極端的例子是,英國征服德蘭士瓦和奧蘭治自由邦之後,保留了兩國原來實行的種族隔離製度,以作為對兩國原來的布爾人統治集團的讓步),並任用當地人為次級地方官員。當地的語言和文化也得以保留和傳授。有觀點認為,與法葡等國的統治方式相比,英國的統治方法無疑更加有利於長久保持對殖民地的控製,並使其在獨立之後仍願意與英國保持政治和經濟上的聯係。

白人殖民地隨著加拿大(1867)、澳大利亞(1901)、新西蘭(1907)和南非聯盟(1910)相繼取得了自治領地位,大英帝國已經開始了從帝國到英聯邦的轉變。這些新國家的領袖們與英國政治家們一起出席1887年起定期舉行的殖民地會議(1907年後被稱作帝國會議)。

各自治領在外交政策確實上享有很大的自由度,隻要其政策不明顯違反英國本身的利益:加拿大的自由黨政府在1911年與美國簽署了一項雙邊自由貿易的互惠協議,最後卻因英國保守黨的反對而沒有獲得批準。

國防方麵,原本將自治領的防務納入一個單一的帝國軍事框架在1900年以後被證明已經很難維係,因為英國此時開始在歐洲大陸的防務問題上開始承擔更大的責任,同時還必須麵對德國海軍崛起的威脅。1909年大英帝國決定各自治領應擁有其自己的海軍,這是對1887年英國承諾澳大利亞以向英國海軍輸出人力以換取英國在太平洋地區艦隊駐紮這一協議的違背。

一戰的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大英帝國完成了最後一次的大規模海外擴張。英國經國際聯盟的批準對原本屬於奧斯曼帝國的巴勒斯坦和伊拉克進行委任統治,而德國殖民地坦噶尼喀、西南非洲(納米比亞)和新幾內亞也被劃入英國的版圖(西南非洲被由南非,新幾內亞由澳大利亞統治)。

雖然英國贏得了戰爭,並從戰爭中獲得了新的殖民地,戰爭的巨大開銷使得英國無法繼續承擔維係一個帝國所需要的龐大財政支出。英國有數百萬人死亡,無數資產被毀,其結果是債台高築、資本市場的混亂以及在海外殖民地英國籍官員人數的缺乏。與此同時,民族主義情緒在新老殖民地都在高漲,而帝國的參戰以及黑人士兵在戰爭中所感受到的強烈的種族歧視都更加助長了這種民族主義情緒。

1920年代是自治領發生巨大變革的時代。雖然自治領在一戰爆發時還無權選擇是否參戰,1919年結束一戰的《凡爾賽條約》,卻是由英國和其自治領分別簽署的。1922年自治領不再願意支持英國對土耳其的軍事行動,迫使英國尋求一個和平的妥協方案。

自治領的完全獨立經由1926年的《貝爾福宣言》和1931年的《威斯敏斯特法案》得到最終確立:所有自治領取得與英國的同等地位,英國的立法機構不再有權幹涉自治領內部事務,自治領也將享有自主外交政策的自由。1907年在殖民部內設立的一個主管自治領事務的部門也在1925年從殖民部分離出來成立獨立的自治領部,並在1930年擁有了首位部門大臣。

加拿大在1923年成為第一個獨自簽署外交條約的自治領,並在1928年迎來了首位英國駐渥太華高級專員,從而結束了加拿大總督原先即是加拿大國家元首、又是英國駐加拿大代表的矛盾地位。1927年加拿大向華盛頓派遣了第一位永久性的外交官;1940年澳大利亞也派出了首位駐外大使。

愛爾蘭自由邦在一場反抗英國統治的血腥戰爭後於1921年取得了自治領地位;1937年愛爾蘭與英國斷絕了正式的憲法關係,並在1949年正式成為完全獨立於英聯邦之外的愛爾蘭共和國。原本就獨立、直到1922年才被英國掌控的埃及也在1936年斷絕了與英國在憲法上的特殊關係(雖然直到1956年英國才從埃及撤軍)。在1922年成為英國保護國的伊拉克也在10年之後的1932年完全獨立。

非殖民化:20世紀初被殖民地區人民的民族主義情緒高漲,已經開始挑戰殖民宗主國的統治地位。同時,宗主國又開始越來越關心本土和周邊國家的事務,特別是在二戰以後這種趨勢更加明顯。印度是第一個抓住這個曆史機遇的國家,之後亞洲和非洲的許多殖民地也紛紛效法。英國雖然在開始時試圖抵抗這種勢頭,但都落得災難性的下場,最終隻得接受這一新的形勢,並將舊日的大英帝國轉變為今日的英聯邦。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英國民不聊生,而它的前盟友們卻又不願繼續支持殖民主義。1947年的經濟危機迫使克萊門特·艾德禮的工黨政府放棄使英國成為超級大國,美國的崛起。英國也必須處理與歐洲其他國家的關係,但英歐之間扭曲的關係至今沒有完全解決。

1939年9月英國對德國的宣戰隻代表了它自己和澳大利亞(當時澳大利亞還未正式接受《威斯敏斯特法案》),而除了愛爾蘭(該國在一年前要求英國軍隊離開其國土,並選擇在戰爭中保持中立)以外其他的自治領則都分別對德宣戰。二戰最終摧毀了英國原本就已經開始減弱的經濟與財政領導能力,並突顯了自治領與美國在軍事上對英國進行協助的必要性。1942年澳大利亞總理約翰·科丁(JohnCurtin)史無前例地下令將駐紮在英屬緬甸的澳大利亞士兵調回澳大利亞參加保衛澳大利亞的戰鬥,明確地向英國表明,英國再也無法要求自治領政府以犧牲本國利益來維護英國的戰略利益。

戰爭結束後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於1951年加入了美國主導的澳新美地區安全條約,使得美國取代英國成為在太平洋地區新的軍事主導力量。而英國本身也從1961年起就試圖加入歐共體,並在1973年如願以償,這進一步削弱了英國與其自治領之間原本存在的特殊經濟關係,自治領的產品在進入英國市場時從此不再享受特殊優惠待遇。

在加勒比、非洲、亞洲和太平洋地區,戰後的非殖民化運動在日漸強大的民族主義勢力推動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得以實現,而英國幾乎從未試圖抵製這股浪潮。英國的頹勢在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危機中表露無遺:在這場近乎羞辱的事件中,英法兩個老牌殖民國家在美國的強大壓力下被迫結束對埃及的幹預,以維護美國在中東的利益。

1947年印度獲得獨立,這是印度國大黨長達40年反抗殖民主義鬥爭的勝利。但是印度的獨立是以分割印度和巴基斯坦為代價的,為的是避免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間互相的內鬥。英國和其他自治領對於印度獨立地位的接受是今日英聯邦組織的開始。

1948年緬甸也獲得獨立,並選擇不加入英聯邦;之後又有斯裏蘭卡(1948年)和馬來亞(1957年)的獨立。1948年英國結束了在巴勒斯坦地區的委任統治,此後的幾十年間這裏一直持續著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間的血腥暴力爭端。在地中海地區,說希臘語的塞浦路斯人一直通過遊擊戰的形式希望將塞浦路斯保留在希臘的版圖內,但1960年塞浦路斯還是最終獲得獨立。

英帝國在非洲殖民主義的結束往往過分迅速,以至新獨立的國家無法獨立麵對獨立後的挑戰:1957年加納在10年的民族主義運動後終於獨立,之後尼日利亞(1960年)、塞拉利昂和坦噶尼喀(1961年)、烏幹達(1961年)、肯尼亞和桑給巴爾(1963年)、岡比亞(1965年)、博茨瓦納和萊索托(1966年)以及斯威士蘭(1968年)也相繼獨立。

英國從南部和東部非洲的撤軍對當地的白人居民有著很大影響:肯尼亞獨立後發生的茅茅起義表明,白人土地主對權力的占有已經引起了非洲土著居民的不滿。南非白人政權的持續存在一直是英聯邦的一塊心病,直到其於1994年結束了種族隔離的政策。

雖然由白人占多數的羅得西亞聯邦隨著1964年馬拉維和讚比亞的分別獨立已經分裂,南羅得西亞的白人(他們自1923年起就一直是一個自治的殖民地)宣布獨立,拒絕接受一個非洲人政府的管轄。在南非白人政府的支持下這個羅得西亞政權一直持續到1979年,直到雙方達成協議成立一個多數共治的津巴布韋共和國。

在短命的西印度聯邦(1958年至1962年)的失敗後,大多數英國的加勒比殖民地選擇分而治之:1962年的牙買加和特立尼達和多巴哥、1966年的巴巴多斯以及其他的東加勒比海島國都相繼獨立。英國在太平洋地區的殖民地在之後的歲月裏也相繼經曆了類似的非殖民化過程。1997年,英國在政府的強烈壓力下,被迫歸還了原本就屬於領土而被英國以武力占據的殖民地香港。

在1921年其領土擴張的頂峰,大英帝國的版圖如下:非洲,巴蘇陀蘭即今萊索托。1868年英國吞並了該地區,1871年交由好望角殖民政府管轄,1884年英國恢複對其的直接管轄。1966年獨立。

貝專納即今博茨瓦納。1884年英國遠征軍到達該地,1885年宣布其為英國的保護國,1895年貝專納部分地區交由好望角殖民政府管轄,其餘部分繼續直接隸屬於英國的管轄之下。1966年獨立。

英屬多哥原為德國的殖民地,一戰後被分為法屬多哥和英屬多哥。戰後英國對該地區進行委任統治,1919年被並入白金海岸,加納獨立後成為其領土的一部分。

英屬喀麥隆原為德國殖民地,一戰後英國對其部分地區進行委任統治,1961年英屬與法屬喀麥隆合並並宣布獨立。

岡比亞自1661年起該國就是英國商人的要塞,1821年被並入塞拉利昂,1888年成為獨立的英國殖民地,1894年部分內陸地區也被宣布成為英國的保護國,1965年獲得獨立。

白金海岸即今加納。自1631年起英國商人就開始在此聚居,1821年至1874年是英屬塞拉利昂的下設行政區,其中1828年至1843年曾由商人控製。1830年起其領土開始向內陸擴張,1874年英國設立黃金海岸殖民地,1904年其邊界最終被確定。1919年將英屬多哥並入,1957年獨立。

埃及1882年埃及被英國占領,1914年至1922年期間是英國的保護國,1922年獲得獨立,但對英國履行必要的條約義務,英國軍隊在該國持續駐軍直到1954年。

肯尼亞1886年英國與德國瓜分東非後獲得肯尼亞,1888年將其並入英國東非公司管轄,1895年由英國政府取代東非公司直接管理。1920年成立肯尼亞殖民地,1963年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