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晚年的機要秘書張玉風向電影《周恩來》的導演丁蔭楠介紹說:老人家臨終前的幾年中,喜歡穿一種咖啡色的“墨菊”牌襪子。
在人們的印象裏,毛澤東一向是疏於穿戴的。這也許由於他湖南農民的出身、長達四十多年的行軍打仗生涯和詩人的曠達所促就。他的一襲裝束,恰與其勁敵——那位國民黨的蔣先生對照鮮明。蔣是保定武備學堂畢業的,又到日本學過炮兵。一種行伍的刻板與肅整形成他服飾上的風格:多數時穿著軍服,這和他早年的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的身份倒也相符。然而蔣介石的這副將軍氣度並非像有些人說的是和希特勒與墨索裏尼學來的。他是個倔強的民族主義者,對其濡染更多的是曾國藩與胡林翼,《曾胡治軍語錄》是他宣稱的三寶之一。曾胡等人也講究裝束的整潔威嚴,而蔣的黑鬥篷與白手套似更奢華了些,不夠厚重。曾文正公是最講厚重的。蔣先生閑時亦穿過長袍馬褂這種國粹,很像個官紳,然而他的性情又無官紳的練達。到了晚年,他的穿戴才入上境,或日找到自己衣著的位置了。從照片看,蔣先生那種款式在官與民之間的製服、雪白的齊口胡髭,透出一種和藹。
斯大林也是刻意追求服飾的人,照片上這位矮個子的格魯吉亞人即使穿元帥服,也掩蓋不住那副焦慮多疑的神情。
對於毛澤東來說,似乎無論什麼樣的服裝在他身上都可達到一種極好的效果,這也是一種天賦,亦可說神來之筆。去安源時的長衫,儒雅中透出堅毅;陝北時的灰布中山裝,樸素裏含著挺拔。一般人穿白襯衣,袖子總是挽起來好,而毛澤東在一九五八年視察七裏營人民公社時,手拿草帽,袖子竟直抵掌根,談笑風生地在田頭上走,那樣子十分偉岸。在“文革”時,他也穿起了卡其布的草綠軍服,在天安門城樓檢閱造反大軍。領袖們在危急之際,總要穿軍服麵世,這種選擇就意味著一種調動。
毛澤東的穿戴如他筆下的書法一樣,沒有一定之規卻揮灑自如。在某個夏日,毛澤東在豐澤園曾勸一位客人脫去汗衫赤膊納涼。這位客人是原名阮愛國的越南領袖胡誌明。胡誌明的革命生涯與中國聯係密切,不僅在中國坐過牢,還擔任過葉劍英領導的國統區桂林辦事處的少校黨支部書記。在我這一代人中,對“胡伯伯”的慈祥和樸素都抱有極深的印象。毛澤東與胡誌明的樸素和不拘客套是極其接近的。
至於說到毛澤東喜穿的“墨菊”牌襪子,並不是出於什麼“考據癖”,如同推敲《紅樓夢》當中有多少種粥一樣。這種襪子在七十年代是最為普通而且普及的一種尼龍襪。從王府井大樓到鄉村供銷社都有。那時物品匱乏,商店襪子櫃台的玻璃橫格上,常常斜攤著這種襪子,商標朝外,標以“墨菊”。我的印象中,這種襪子多數為咖啡色,加有一類鴨蛋青色的,供女人穿。其中較好的那種,叫“尼龍加底”。
那個時代的人,幾乎誰都穿過“墨菊”牌襪子,這是指買襪子穿的人。穿手縫白布襪和無襪可穿的人也有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