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稅收與財政民主的時差——讀詹姆斯·M·布坎南《民主財政論》(2 / 3)

在第二編中,作者將研究對象調了個個,研究民眾對財政製度的選擇。說實話,看到這裏,我有點吃驚,但細想,這又實在是民主的題中應有之義,任何製度都是民眾的選擇,民眾意誌的凝聚,而不應該是先天存在,隻能遵從,不能更改的。這一編共6章,一樣循序漸進,從具體到整體,從低層次到高層次;一樣通過各種模型,來證明各種假設。最後大致描繪出民眾會選擇什麼樣的財政製度以及具體的財政工具(稅種、公債、赤字、貨幣)和這種製度預先需要確立的各種原則(效率、公平、正義),還有確立這些原則的程序等等。

因為時差的關係,我不想具體羅列作者在其研究中得出的各種結論,一方麵,對這些結論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自己從中撿拾,另一方麵,這些結論在現階段要借鑒還為時尚早。介紹此書的意義在於,當我們深化改革之時,我們不必摸著石頭過河,有現成的“錦囊”可供我們借鑒。

這裏,我隻想著重介紹幾個在現階段對我們認識民主財政和開展研究有啟發的特點。

一是對個人以及各種現象多種屬性整體聯係的認識。世間萬事萬物都是互相聯係的,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自然界如此,社會領域亦如此。但是我們以往思維卻存在著不少片麵性,常常將事物孤立起來看待、研究。看到《民主財政論》顧名思義,一定就是研究財政的,不會與稅收有聯係,隻會與其前麵的修飾詞“民主”有些關聯。然而在布坎南的思維中,財政隻是一個關鍵詞,它上同稅收聯係,下同民主製度聯係;財政製度服務的對象——個人,既是公民又是投票人也是納稅人還是受益人。按照這種辯證思維,布坎南筆下的個體,不論是人還是概念,都有著多重性,因此出現了許多之間用破折號表示聯係的概念,比如上述;再如下述:單位稅收——價格,公共物品的成本——價格,成本——收益,稅收——支出,收入——財產,賺錢——儲蓄——支出等等。這種表示方法在將概念複雜化的同時,也有可能一下子洞開讀者的思維:噢,原來如此,的確如此。科學不是通俗讀物,不能為了簡潔而不顧事物之間的聯係。

財政的職能一是對資源重新配置,二是對國民收入進行再分配。然而這一切的前提是收入的取得,收入工具包括各種稅收(直接稅、間接稅),公債以及發行貨幣。獲取收入的對象是個人,他們為什麼要向政府納稅,納多少稅、影響他們納稅的各種考量是什麼?是一般性的公共物品和服務,還是具體的公共物品和服務例如社區新建的公園抑或國家準備建造的航空母艦等。這一些既有著相互聯係又似乎遙遠的事物,都在作者的研究中有機地聯係在了一起,顯得十分和諧自然。這種整體聯係的思維是最具啟發性的部分。

二是對“財政幻覺”概念的研究。這個概念對我們很多人來說是嶄新的。“財政幻覺”是意大利經濟學家阿米卡爾·普維亞尼在19世紀末期的一項研究,但沒有在主流英語國家的學界中受到重視。布坎南翻譯了這一研究的主要精神,向學界介紹。出於民主財政研究考慮,布坎南將此專列一章介紹,並引入了自己的研究。

所謂財政幻覺是執政者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納稅人對於任何給定的稅收水平的反抗,因而盡力創造一種納稅人對現實負擔的感覺,這種感覺會使納稅人覺得所承受的負擔比實際上的負擔要輕,使受益人(注意:按照公共財政理論,納稅人同時也是受益人)覺得提供給他們的公共物品和服務的價值比實際上的價值要大。顯然,財政幻覺概念的提出是受到了“貨幣幻覺”理論的啟發。“貨幣幻覺”是指個人被假定根據貨幣價值而不是實際價值進行選擇,工會拒絕削減貨幣工資,卻默認通貨膨脹造成的實際工資的削減,就是一個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