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覺是因為對信息掌握不充分造成的,也是因為缺乏對財政製度的整體認識造成的,因此個人對現實與未來的判斷與感覺就是不合乎邏輯的。
布坎南在詳細介紹了普維亞尼總結的“課稅中的財政幻覺”(七種)和“公共支出中的財政幻覺”後,進一步總結了現代財政製度下的財政幻覺,這些幻覺涉及現代的幾個主要稅種以及它們不同的征收方法引起的不同感覺。
我得承認,在看這一章時,我有點癡了,因為這種幻覺不僅在19世紀的意大利存在,在20世紀的美國存在,也在20世紀以至當代的中國一直存在,盡管中國與這些國家存在著製度上的差別。可以說不管我們對自己的智商有著怎樣的評價,我們在某種程度上都是“夢中人”。種種財政幻覺通過課稅以及支出過程中不同方式,心理暗示,時間與程序的騰挪,讓你防不勝防,乖乖落入彀中。舉典型的兩個例子就可見一斑,一是間接稅的征收,一是個人所得稅的代扣代繳都可以產生幻覺。其他手段的列舉真讓人在歎為觀止的時候,不得不承認,這都是事實,並由衷地為作者細致入微的發現和研究而敬服。
知道了財政幻覺又能怎樣,因為說到最後,羊毛還得出在羊身上。但民主財政的意義就在於它的前提是民主,而民主的意義就是最大多數的民眾當家做主。作為站在民眾立場的學者,他的立場決定了他的屁股所坐的位置。進一步來說,清楚了財政幻覺,就使個人在進行製度選擇或選擇製度時占有更多的信息量,從而作出使個人利益最大化的選擇。
三是作者研究的縝密和科學。布坎南的研究是開拓性的。它的觀點都是建立在各種數學模型之上的,或是大量的調查實證之上的,而不是一般的經驗研究與邏輯推理。凡有所引用,必定注明出處。對各種成論不是無條件繼承,而是批判性借鑒。研究循序漸進,由外到裏,由大到小,層層推演,如剝洋蔥,有著很強的邏輯力量。也正因如此,能夠發幽擇微,見人所不見,從庸常的製度研究中推出規律性的結論。
不過,或許是作者的學者思維過於縝密,或許是翻譯的過於拘謹,整部作品讀起來比較澀,有時讓人抓不住重心,常常需要反複閱讀,方才能夠理解。即便如此,我也不敢說自己真正讀懂了這本書。聊以自慰的是,讀書的最大收獲是知道了憲政製度下的民主財政應該是怎樣的,至於具體運作方法、結論,即便沒有完全清楚,至少在現階段還不至於遺憾。
布坎南在本書的第一編開篇之前引用了19世紀經濟學家克努特·維克塞爾在其《財政理論研究》一書中的序言中的一段作為前言。或許是為表明他的寫作態度,我把它抄下來作為這篇小文的結尾:
我樂於承認,我的大部分討論可能被看做是一種坐在扶手椅中的猜想。我很高興接受這一稱號,因為事實上,這是將每種因素都考慮到,建立一個範圍廣泛的,內在一致的體係的方式。為此,我從不擔心實施我的理論的客觀後果。理論中有多少——或是否有一些——可以在最近的將來在實際中應用,實踐者可以決定,如果我試圖考慮一切實際的批評,我就成為同他們一樣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