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環境教育機製創建探討
教育經濟
作者:諶文
【摘要】 環境問題,尤其是霧霾已經成為中國輿論的焦點。環境治理是對社會集體真誠的一次大考驗。中國旅遊業的蓬勃發展讓旅遊目的地從中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同時,生態環境、自然景觀等也付出了沉重代價,環境教育變得如此迫切和重要。本文從旅遊規劃、旅遊開發與經營、旅遊消費等角度分析了旅遊環境教育存在的突出問題及其成因,並嚐試建立了旅遊環境教育的新機製。
【關鍵詞】 旅遊 環境教育 問題 機製
中國經濟發展在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之下,生態環境也為此付出了巨大代價。中國中東部等地區連續的霧霾天,波及約13%的國土麵積,其中33個城市重汙染,這在社會上引起廣泛不滿和煩躁情緒。從國到國際內,從高層到民眾,環境問題再次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考驗著整個社會的承受力。根據中國環保總局和世界銀行最近的報告,空氣和水汙染對於中國經濟造成的健康和非健康損失的總和約相當於每年1000億美元(約相當於中國GDP的5.8%)。對旅遊資源的“殺雞取卵、竭澤而漁”,在旅遊中人類活動對環境的破壞業已危及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隨著生態旅遊的發展,20世紀中葉國外環境教育就開始起步。與環境教育緊密相連的概念有遊客教育(Visitor education),這一概念源自於美國荒野研究文獻,相近的概念還有“低影響教育(Low impact education)”或是“信息及教育(Information and education)”。從目前的情況看,遊客教育這一概念已經得到了更為廣泛的應用。環境教育較之遊客教育,範圍更為寬泛,內涵更豐富。隨著環境教育的發展,其關注的重心由原來單純的自然環境保護,轉移到對整個人類曆史發展模式的反思,對未來生存形態的思考,這也是可持續發展思想在環境教育中的反映。旅遊環境教育可以理解為一種全麵的、終身的教育,一種能對由於旅遊而引發的一切有關經濟、社會、政治和生態等問題作出反應的教育。旅遊環境的治理也將是對社會集體真誠的一次大考驗。中國前些年顯然低估了旅遊給環境帶來汙染的嚴重性,這種低估,政府的責任是第一位的。但一味要求“政府作為”,早已不是明智之舉,而喚醒公眾的社會責任感,對旅遊發展的前途將至關重要。
一、我國旅遊環境教育麵臨的嚴峻挑戰
1、旅遊規劃中對環境教育的嚴重忽略
國外的旅遊規劃文本中對環境教育問題都有一定的篇幅安排,而在我國環境教育生態旅遊規劃的相關政策法規、理論研究和具體實踐裏均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在目前普遍適用的《旅遊規劃通則》標準裏,既沒有對“旅遊環境教育”這一術語進行界定,也沒有對環境教育問題設立剛性的限製指標或提出指導性的概念性規劃要求,更無相應的規劃範式。另外,旅遊規劃的委托方、編製方和實施方等相關主體受環境道德水平的製約,難以主動對環境付出道德關懷,繼而對旅遊者作出主動的環境教育安排。此外,旅遊開發方為追求利潤最大化,往往有意漠視環境教育以規避環境教育成本。結果,“環境教育”一詞往往在某些生態旅遊規劃文本中被輕描淡寫地提及,至於環境教育的設施、人員保障以及內容設計等問題基本處於缺失狀態。顯然,環境教育內容的缺失與生態旅遊的“泛化”和“異化”問題密切相關。
2、旅遊開發與經營對環境教育的極端藐視
雖然我國的旅遊發展非常迅速,全國各地也不同程度地開發了以保護環境為主題的旅遊活動,但是真正具有實質意義的不多。現階段我國的相關旅遊理論遠遠落後於實踐。據有關組織對全國100多個省級以上的自然保護區的調查,已有82個保護區正式開辦旅遊業,年旅遊人次在10萬人以上的保護區有12個,在產生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出現了嚴重影響保護區發展的問題。目前有22%的自然保護區因開展生態旅遊而遭受破壞,11%出現旅遊資源退化的現象。與1970年相比,長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麵積增加了1倍;全國森林麵積減少了10%;四川大熊貓棲息地減少了55%,臥龍保護區大熊貓安全活動範圍已縮小了30%。我國許多旅遊風景區、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也出現不同程度的環境退化問題;水體流失加重,植被覆蓋率下降;動植物有效保護範圍縮小。在貴州草海保護區,有關部門為了加速當地人民脫貧,將鐵路修到了自然保護區,嚴重影響了當地珍稀禽類黑頸鶴的生活。
3、旅遊消費中對環境教育的高度漠然
從經濟學的角度進行深入分析,旅遊消費既表現出外部經濟性,也表現出外部不經濟性。旅遊消費的外部不經濟性是指遊客在旅遊目的地進行旅遊活動時對他人產生的不利影響,其實質是消費者私人成本的社會化。遊客的大量湧入導致旅遊地的水質和空氣質量的下降以及噪音的增加,對遊客行為的管理不當和遊客不經意的行為將對旅遊地的生態係統造成無法估量的破壞。由於遊客頻繁的旅遊活動,作為當地地貌特色的景觀將遭到嚴重侵蝕,同時遊客丟棄的大量廢棄物若處理不當,對環境的破壞會相當嚴重,甚至有些廢棄物還會危及動植物的生存安全。另外,隨著遊客的造訪,一些異地的植物種子或生命體可能會被帶入東道地區,對該地區的生態係統造成侵害。遊客的大量進入必然會加大旅遊地的人口密度,很可能使當地出現交通堵塞以及造成與當地居民在其生存、生活空間上的競爭。對此,除了有關專家“紙上談兵”之外,廣大民眾和旅遊者毫無感受,全無責任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