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愛的異類
新聞觀察
作者:黃雅靖
“讀新聞傳播學書”欄目主持人按語
我在上世紀80年代初讀到諾伯特·維納的《人有人的用處——控製論與社會》,雖然用比平常大一號字排版,仍然隻是薄薄的一本,但讀來如獲甘露一般。因為維納講出了關於社會傳播現象的清晰哲理,司空見慣的傳播問題被他用控製論一講,不能不讓人深思。比起那些用一個又一個傳播效果調查構成的所謂傳播學的這論、那論來,我感到維納的理論才稱得上具有普世意義的傳播理論,它來自當時的社會傳播實踐,但已經升華為分析傳播現象和問題的理論。如今傳播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30年後請新一代人(均為2013級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本科實驗班同學)讀《人有人的用處》,他們的感覺仍與我當年閱讀時有相似之處。維納的控製論理論仍然可以在某些方麵解釋新現象和新問題,顯示出這一理論的魅力。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陳力丹
維納在《人有人的用處》一書中強調了“消息和通信”在機器社會中的重要地位。了解維納對信息的觀點是了解他對機器與人的關係看法的前提。
他強調信息的作用,所謂有效地生活就是“擁有足夠的信息來生活”。“信息就是我們對外界進行調節並使我們的調節為外界所了解時而與外界交換來的東西。接受信息和使用信息的過程就是我們對外界環境中的種種偶然性進行調節並在該環境中有效地生活著的過程。”
他認為,人類是一群增熵(熵,信息的自然冗餘、信息的丟失、噪聲、誤差或失真。通過信息的交流,獲得“負熵”,消除無序,這是一個係統的信息組織水平的度量標準)的有機體。雖然世界是增熵的過程,而人類通過語言和技術努力降低熵,以更好地生活。“我們用來控製我們環境的命令都是我們給予環境的信息。這些命令,和任何形式的信息一樣,要在運輸的過程中解體。它們一般是以不太清晰的形式到達的,當然不會比它們發送出來的時候更加清晰。在控製和通信中,我們一定要和組織性降低與含義受損的自然趨勢作鬥爭,亦即要和吉布斯所講的增熵趨勢作鬥爭。”
控製論是研究動物(包括人類)、自動機器和有機體的控製和通信的理論,將二者之中的某些控製機製加以類比,從而抓住一切通信和控製係統所共有的特點進行概括。這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信息變換過程。維納提出了機器獨立於人類的可能。從維納的學術經曆來看,稱他是理工科的天才也不為過。在強烈的邏輯思維指導下,他認為機器能夠取代人,因為機器和人之間存在相似性。
他也強調了人的天賦優異性,表達了反對工業化過程中人類機械化的趨勢,強調人有人的用處,即每個人都應該發揮自己特有的天賦。雖然維納承認人類和動物的不同,但是我並不能認同維納關於機器可以獨立於人類的觀點。機器無法對所有環境做出應對,隻能依據人類對它的設定而對某些環境做出反應。人比其他生物的優越之處就在於具有生理上的因而也具有智力上的裝備,能夠適應環境中的重大變化。人之所以是強有力的,是因為人具有天賦的適應環境的學習能力,而這種可能性則是人的生理結構所提供的。機器無法取代人類的最終原因,還是由於人的生理結構帶來的可能性。人是有機體,而機器再高級也是人創造的無機體。
總而言之,人類的多樣性和可能性是人的結構本身所特有的東西,是其他動物和機器都無法擁有的,這也是“理解人的壯麗飛躍的關鍵所在”。人類應該勇敢地成為自然界和物質社會中獨一無二的異類,不被物質束縛,每個人都充分展開自己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