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通信與反熵(1 / 1)

通信與反熵

新聞觀察

作者:馬嘉璐

維納使用的“控製論”一詞來自希臘文,原意為“掌舵者”。他的控製論有著堅實的數學和物理等跨學科的理論基礎。《人有人的用處》運用控製論對各種社會傳播問題進行了論證。

現代物理、化學從生物的分子層次來解釋生命現象和心理現象,維納認為這是遠遠不夠的,需要一套新的概念,包括信息、通信、控製和反饋,來進一步加以闡釋。控製論不同於機械論精確研究事物局部,而是著眼於事物的整體,揭示其模式。

“熵”是控製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在“一個偶然性的宇宙觀念”一章中,維納從物理學家吉布斯的“偶然性”宇宙觀出發,討論了“熵”的概念。與經典物理學所描述的嚴密地組織起來的,具有必然性、規律性和組織性的宇宙不同,吉布斯運用統計學分析的工具,提出了一個明確考察事件不確定性和偶然性的科學方法。這種偶然性的宇宙觀就是維納控製論學說的哲學基礎。

孤立係統的熵增加,世界趨於混亂;要維持秩序和穩態,關鍵在於消息的進入。維納提出用通信作為一種反熵的手段,並以此來研究社會。

理論上通信可以導致定型維持穩態,但噪聲會導致失控。因此,在《人有人的用處》一書中,維納將重點集中在控製論中的“通信”上,主要闡明“我們隻能通過消息的研究和社會通信設備的研究來理解社會,闡明在這些消息和通信設備的未來發展中,人與機器之間、機器與人之間以及機器與機器之間的消息,勢必要在社會中占據日益重要的地位”。

控製論的目的就在於發展語言和種種技術,使我們能夠真正地解決控製和通信的一般問題。通信的效率越高,反熵的效率就越高。消息本身作為模式和組織的一種形式,它所具有的信息本質上可以解釋作該消息的負熵。

在神經生理學的基礎上,維納把機械同生命有機體放在同一個概念體係下來考慮,作為局部反熵過程的例證。他認為機器和生命體一樣是一種裝置,是局部地和暫時地抗拒著熵增加的總趨勢的。由於這種暫時和局部的對增熵的抗拒,有人能夠斷言進步的存在;但處於一個混亂增加秩序減少的世界,對於進步和增熵的鬥爭,維納抱有一種悲觀的態度。

正如書名所言,維納將他的控製論與社會結合起來,為研究社會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觀點和角度,警示了將來會出現的問題以及提出應對的方法。這與他所處的時代背景不無關係:當時正是美蘇冷戰開始的時期,維納以控製論為武器,批判了美國資本主義和軍事工業體製,顯示他個人的反抗。技術的進步使機器迅速而大範圍地取代了人類活動,社會進入了一個永無終止地發現新技術以控製人類環境的時期,人類將自己變為了技術改進的奴隸。依賴機械的技術縮小了差異,使人們變得趨同,增大了增熵的趨勢。這種“進步”,給未來帶來了新的可能,也帶來了新的限製。因此維納在書中說,“進步自身和我們反對增熵的鬥爭都似乎一定要以我們正在力圖避免的毀滅道路為結局”。

不過維納並沒有完全放棄希望。“通信力量則要機巧地勝過堵塞通信的力量所製定的任何策略。”他在《人有人的用處》中闡釋了用通信來反熵的觀點,對我們進入技術日益發展的信息時代具有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