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愛說一句俗語:“如果你摸得到,那就不是真的了。”這是說,看不見的東西更有價值。至少更值得留心。
你不能指望別人寬容
人生的成敗大體上可以分成兩部分。一部分靠自己打拚,另一部分指望別人。
指望別人的地方很多,比如父母的蔭庇。從小到大,如果沒有父母的幫助,生活不知有多難,所以孤兒可憐。指望別人的地方還包括:指望老師學問好,指望警察破案快,指望醫生技藝高超。這樣的“指望”說起來,多不勝舉,也說出了“社會”的重要。但“指望”的局限性很大,比如不能指望別人寬容。
“寬容”這個詞,近年來頻頻出現。現在大家都接受了它所含有的包容、寬厚的含義,視同美德。寬容不僅是一種人格描述,還包括在觀念上的開明。然而,寬容也常常被誤用,比如不允許別人對自己提出批評,提出來,就容易被扣上一頂“不寬容”的帽子。
寬容可以使人生進步,批評同樣使人生進步。犧牲了批評、嚴謹、是非尺度的寬容隻能造成社會的倒退。
正用與誤用的標準在哪裏呢?
寬容隻能運用到自己身上。譬如容忍別人不經意的觸犯,包括態度上的不恭謹,接受與自己觀念相左的意見,常常想到他人的優點,等等。如此為人處世,都叫寬容。
誤用“寬容”,是指責別人不喜歡自己的缺點,比如粗暴、惰性、狹隘,甚至不講道理與不講衛生。別人憑什麼要喜歡你的缺點呢?為什麼不改正自己的缺點之後再讓別人喜歡呢?特別是,當一個人侵害了另一個人的利益之後,對方一定會批評或反擊,這時候別指望別人寬容。
還有,當傷害發生之後,比如惡語傷人,別指望對方會忘記。他可能永遠也不提這件事,但永遠不原諒對方。隻有極少數的人,如顏回那樣的人,甘地那樣的人和雷鋒那樣的人才會從心裏諒解並忘記別人的過失。
在人際交往之中,如果認為別人都寬容,無異於給自己開了一張胡作非為的通行證。如此,一定會碰壁,一定得不到寬容。寬容常常是這樣發生的:你對別人寬容,別人再以同樣態度對你。但這是有限度的,如果提前透支了別人的善意,就永遠得不到寬容。
古賢教導一個人處世要如履薄冰,要謹言慎行,說的都是不要指望別人無端地寬宥自己的過失。過失就是過失,即使別人寬容,也不能說它不是過失。一個好人不外分兩個方麵,一是自己的人好,二是原諒別人的缺失。用孔子的話說,叫“忠恕而已矣”。然而人好是根基,而且隻有好人才對別人采取“恕道”。假如一個人不怎麼好,太乖張,太毛糙,太缺乏誠信,誰都不會以寬容待之。
拜自己為師
在謀略也就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上,一般人都有兩麵性:一、遭遇自己的難題一籌莫展;二、針對別人的難題妙計迭出。
一個人,無論多麼不成功的人,對別人的困境都能不假思索地提出一整套完善的方案。至於自己為什麼這樣不成功,則另有緣由,譬如運氣不好。如果用錄音機把一個人勸諭別人的話錄下來,就是一部人生寶典。
如,對待孩子學業——別給太多壓力,分數不是唯一的標準,樹大自然直;對待財務困境——錢是人賺的,夠花就行,為了賺錢累壞身體不值;對待職務升遷——沒升職不等於沒能力,職務越高,操心的事越多,不如平頭百姓自在;對待夫妻矛盾——兩口子不忍讓,還對誰忍讓?夫妻之間無是非;對待老人——能孝敬趕緊孝敬,免得後悔;對待訴訟——官司能不打就不打,傷神傷身;對待健康——有什麼都不如有一副好身子骨,少進煙酒多運動。
上述種種,誰都聽別人說過,誰也如此這般勸過別人。當自己遇到難題時,聽別人所勸的也是這些內容。
我想起一個故事:一個修行的人準備下山,臨行時請教師傅:“我怎樣戰勝各種各樣的困難?”
師傅說:“怎樣勸別人,照你所勸的話去做,什麼困難都能戰勝。”
這是說,我們原本是自己的人生教師,為什麼還常常地求助於別人呢?
原因是:不自信、不自覺和不自製。
在大的理念上,人們熟知如何應對困境,就像他們為別人提供的辦法。自己為何不起身一試?要麼這些話有虛偽的成分,不具備實踐的可行性,要麼就是不相信自己或抵抗不住自身的惰性。
就人的一生而言,不需要太多的招數與謀略,若肯躬行,一兩條善念足以受用終身。人們不打算按勸別人的方法做,是這些方法太“好”了,好的含義是需要耐心與毅力。人的內心深處藏有一個秘密,即走捷徑,走不成捷徑寧肯苟且也不想付出太多的辛苦。這些“好主意”的成本高,我們不相信自己能夠奉行。也就是說,誰都清楚,實行一個好主意需要人格的支持。既然做不到,幹脆送人算了。人們不按勸別人的方法去做的第二條理由是“當局者迷”,情急之下,忘了自己還有那麼多的好主意,此為不自覺。遇事不妨對著錄音機哇啦哇啦說一遍,然後照著辦就是了。勸不了自己的第三條理由是懶惰,因此,雖為別人解套,受困的卻是自身。
闖天下可先拜自己為師,仔細傾聽自己是怎麼勸別人的,然後一心一意地奉行,多數情況會成功。
黃金不用是廢鐵
講一個故事吧。故事說,有一個老漢勤勞致富。他種糧食,自用之外賣錢,再把錢換成黃金。這些金子放在一隻瓦罐裏,擺在房簷下麵。老漢累的時候,或者需要娛樂的時候,背著手看這些金錠,它們閃閃發光,像歌頌老漢的不凡。
當然,喜歡黃金的人並不隻老漢一個人,別人也喜歡。別人不想經曆種糧食、賣糧食、換錢再買黃金這麼複雜的曆程,把老漢的黃金偷走了。
黃金沒了,老漢就哭。他沒想到別人用偷的方法積累黃金。他覺得自己的糧食啊、汗水啊、青春啊,特別是黃金,都讓這個人偷走了。悲聲驚動了鄰居,大夥兒圍成一圈兒,聽老漢哭。
一位鄰居說,這些黃金你用過嗎?用的意思是打個戒指,或者換一小毛驢替代勞動,也包括送給別人施善。
老漢說:沒有。
鄰居說:沒用過,你哭什麼?
老漢說:什麼話?沒用過就不心疼麼?沒用過就沒有價值嗎?
鄰居說:嗨,沒用過的東西就跟沒有的東西是一樣的。
老漢說:你這樣說話是胡說。
鄰居說:黃金對你來說,用處隻在看。別哭啦,你可以看其他的東西,比如花,比如天空的雲彩。還有,你拿幾塊鍍金的元寶放在罐子裏,不也好看嗎?
老漢止住了哭泣。他不讚成鄰居的話,但這一番話讓他無法反駁,隻好認為自己不曾有過黃金,別人也未曾偷走它。
故事就是這樣,不一定真正發生過,但有一點趣味。誰會把黃金放在屋簷下呢?我認識的有黃金的人都把黃金戴在手上,或放在保險櫃裏。
但——黃金不黃金的事就不提了——一個有才能的人不運用才能,貧窮如老漢,最後也悲傷如老漢。所謂才華、才學、才識,隻有變為才能並施於生活的時候,才有用。別忘了,才和能在造詞的時候是聯在一起的。人們,特別是中國的知識分子,崇尚詩書,也用過功,積累滿腹才華卻吝於用,用的話也用於炫耀。換句話,讀書是為了擠對別人。人們愛說一句話:行善。其實行善之小端是施舍,大端是以滿腔的能耐作用社會。
書中並無黃金屋,讀而有識,篤做篤行,才有金屋,而且別人偷也偷不走。
勤勉的背後站著上帝
勤勉是在時間這根繩索上掛滿了珠寶,像漁民晾魚。
從人性的角度說,勤勉的人多少有一些貪婪,為什麼不呢?當農民知道“隻要手腳勤,泥土變黃金”的道理之後,開始用勤勉尋找黃金。對掘金者來說,金子自然越多越好。
勤勉不光是懶惰的對立麵,還是時間的追索人。如果沒有時間相逼,何必勤勉。所謂人生,說的也是時間,所謂春暖花開、風華正茂說的也都是時間。時間是這樣一種精靈,它把世間最寶貴的東西——時間交給你之後,就溜了。它躲得無影無蹤,尋至天邊也抓不回來。而時間在我們的手裏,仿佛很安靜很馴服,仿佛可以揮霍無盡,然後在不覺間遽然蒸發。
勤勉的人最了解時間的本性。他們知道世上最靠不住的就是時間。時間忠誠過誰?古羅馬帝國、阿房官、康乾盛世?沒有。一到時間,它就溜了。世上最守時的是時間本身。勤勉者在造一所屋、修一道渠、鋪一條路,在時間背叛之前做好活下去並活得很好的準備。
勤勉按時間的消逝速度烹製生命的晚餐,否則就沒有過夜的食物了。勤勉的人手忙腳亂,如同不會享受生活。殊不知,這就是生活。一個人在勞動之外找到安逸,是享受;一個人在勞動之內找到快樂,也是享受。而且,到了某一天,手忙腳亂的人能在困窘到來之際安逸,而安逸的人手忙腳亂已然無補了。
所謂懶惰,是不拿生命當生命看待,不把人生當人生過。他們如同誤人人間的走錯了路的人,隻在觀察此處發生了什麼事,不想介入。而生命,不管人喜歡擁有或不喜歡擁有,都是無比寶貴的。即使厭世的人也應想到有多少人渴望生命卻不可得,並由此珍惜。“珍視”兩字含義豐富,不光可資享受才珍惜,唯其能夠創造更值得珍惜。勤勉的人不錯過生活的一分一秒,由此把成本降到最低。而懶惰者受到譴責的原因,冒領了別人的生命的幹糧。
勤勉的人瑣碎,勤勉的人目光短淺。他們是事務主義者,沒有宏大目標。勤勉的人好像普遍缺乏思想。思想是什麼?規劃和謀略又是什麼?讀曆史大約隻能讀到兩本書,一本叫人類史,另一本叫人類思想(藝術、文學、科學)史。人類史所述的一切,無不讚美人的勤勉。而人類思想文藝的形成,也無非是人勤勉的結果。人其實不需要對每一件事、每一年或十年的事都賦予深刻別致的思想,它並不比行動更有用。大的思想(實為準則)有一兩個就夠了,如善良,如寬容,如勤勉,籠罩人生。而如果不勤勉,恐怕連善良都善良不出去。
勤勉的背後站著一個上帝。勤勉的人在工作的時候不需要向後看,當你竭盡全力的時候,財富、尊敬包括上帝都會出現在那裏。
上天用失敗庇佑那些正直的人們
並非所有的失敗都值得讚頌,但一件壞事的失敗,就是好事的開始。
很難找到一點壞事都沒做過的人。“壞事”包括撒謊、背叛朋友、在明知的前提下損害他人利益、不忠貞等等。從童年開始,幾乎有源源不斷的“壞事”等著人去做。說到底,“壞事”是誘惑。
一個人不怕做一些壞事,就怕做成。而壞事的失敗,是上天庇佑正直的人們保持正直。
人做任何事情都要接受雙重標準的檢驗,一是利益標準。所謂利,無非在物質上、名望上、情感上趨近使自己得到滿足的追求目標。在這個追求過程中,趨利的速度、方向和力量或許和社會規範衝突,與他人利益衝突,由此派生出倫理標準。除去法律的約束外,人的努力必然受到道德判斷的約束,規定何事可為,何事不可為,何事如何為。所謂的“壞事”,是損害了自己,尤其是損害了社會公德的事情。而違法,已經不隻是壞事,是變了性質的另一件事。
道德的力量其實很大。雖然人們常見有一些不道德的事情發生,但做這些事的時候,當事人也有激烈的內心衝突。這種衝突如果停止了,是由於壞事屢屢成功,內心驚悚已經平複,這個人恐怕也壞透了。
外在的道德訴諸於內心感受,叫做良心。它可以是人格支撐,可以是心靈棲居地,還是無情的審判官。去試一試“壞事”,是考查一個人離開良心能夠走多遠。在一些情況下,人走得越遠心裏越愉悅,至少是輕鬆。因為良心畢竟是一種壓力,時常站在利益的對立麵上自我彈壓。
當做“壞事”得利之後,當“壞事”不被發現、不被譴責的時候,當良心軟弱的時候,我們靠什麼拒絕誘惑呢?靠祈禱。
向上天祈禱,不使所做的壞事成功,使人仍然走在正直的道路上。
在所謂利與害、是與非之外,有一種獨立的力量承擔著人格的塑造工作,那就是慣性。慣性是盲從的,不懂是非,也無視法律。無論做什麼事,當第一次成功之後,慣性就會形成,它不斷推動一個人繼續嚐試。一個竊賊在一家超市行竊成功之後,會繼續到這裏作案,不換地點,也不換手段。為什麼?心理定勢已經成為安裝完畢的軟件,不斷發出“成功”的虛假判斷,直到完蛋。
人不論看上去多麼清醒,有時也是盲從的。在利益、道德和心理活動之間,有時也會迷路。因此,當我們回首所謂“失敗”的時候,看一看,是好事失敗了,還是壞事失敗了。如果是後者,不妨滿心歡喜,額手稱慶。
在心裏留出一塊空地
每一本成功人士的傳記,都可以叫做《××成功史》。人們讀這些書是想知道這些人的成功之道。為了讓這些書更有趣,滿足人性多方麵的需求,成功史還離不開愛情、感傷和哲理。因此,成功人士的傳記還可以叫做《××成功和愛情史》。
然而,成功人手裏永遠拿著兩本書,都是自己寫的。一本叫成功史,另一本叫失敗史。其實讀者最需要閱讀的是成功人士的失敗史,失敗是常情,是通識,適合於所有渴望成功的人。而成功史隻適合寫書的人,別人怎麼看都是鏡花水月。
成功人士不見得敢寫自己的失敗史,否則怎麼配叫成功人士呢?他們也不一定敢於回首這一段曆史。遺忘是人類所具有的最好的療傷機製之一,成功人士也不例外。同時,成功人士在寫成功史的同時,一般都把成功歸結於自己的勤奮與聰明,而淡化機遇或運氣。其實,運氣是造就成功人士的基礎之一,它幾乎無法總結。買彩票中大獎的人一般不寫自傳發售,道理就在這裏。但成功人士與中獎人士的區別之一,是前者在運氣中闖入江湖,如何跌倒又如何爬起來。所謂成功人士從出道算起,如果不跌十個二十幾個跟頭,而且還能爬起來就算不上成功。所以,人們想知道成功人士麵臨著怎樣的失敗,以及怎樣從失敗中勝出。失敗史,是反敗為勝史,還是成功史。
成功人士如果真的坦述失敗,讀者未必接受得了,以為故弄玄虛或感到失敗得太平淡,這是在世上講真話困難的原因之一。告訴你真話,你反而以為是假的。進一步說,對沒經曆過失敗的人來說,傾聽失敗的原因和擺脫失敗的方法未必能理解。原因也在於太平實和太瑣碎。
天下所有的失敗都平實,由於平實,而引不起別人的注意。因此,失敗的人從先秦兩漢開始,常因為一些小節細行失敗著,譬如拖遝、失信、猜疑、口禍、輕率、懶惰、盲目等等,從那時一直敗到今日。人類的弱點即是人的缺陷總成,又是失敗總成。但人常常期望在不費氣力改正弱點的情況下,學一兩下新招就解決問題,並熱忱地讀大人物的傳記,讀說法越來越新穎的流行書:《誰動了我的奶酪》和《把信送給加西亞》。
如實說,人的行為結構和價值觀結構如同一個管子,舊的不除,新的也進不來。不革除核心的毛病,失敗總在你這裏打轉,成功永遠是別人的事情。因為,成功無非是在人性的弱點中清理出一塊空地,讓機遇降臨。
為自己開保修單
一個人難得有一個思想上的糾錯機製。所謂“從善如流,知過必改”是人人向往的崇高境界,可比聖賢,但沒幾人能做到。“做不到”的原因多數是“不想做”。
為什麼?一、改正一種缺點要比養成一個優點難得多。誇大地說,許多人仰仗缺點而活,或者說他們的人生的樂趣主要集中在缺點上,改掉怎麼能成?以戒煙為例,無人不知吸煙有害,也不存在所謂“戒不掉”的情況。當煙民們說到這個問題時,把“不想戒”這個詞換成了“不好戒”,然後繼續吸之吐之。對吸煙的人來說,不管養成多少種好習慣,如見人鞠躬、義務揀拾垃圾、早起、學小語種外語、每日擴胸30次,都比改掉一個壞習慣如吸煙容易得多。因此說,觀察一個人,不光看他具有多少罕見的好習慣,還要觀察他具有哪些常見的壞習慣。大凡叫做“習慣”的東西,即佛家稱之為“習氣”的東西,體現在人身上,往往壞的比好的多,壞的比好的更加根深蒂固。你看吸毒的人有多麼可憐,一旦沾上這種東西,用全部生命的力都打不過它,最後輸給它一條命。且不說毒品的化學依賴性如何,說在一個人身上拔掉習慣的根很難,也說明養成好習慣不亞於擁有良田百畝、果林滿山。其二,除去明顯的缺陷——如吸煙、隨地吐痰、欺負婦女兒童——之外,有一些“缺點”不容易確認,也就不好改。比如,直爽是缺點還是優點?不好說,須置於一時一事之中才能判斷。另外,有一些“缺點”是別人把他感到的不滿意當成你的缺點送給了你。比如,比爾·蓋茨的“缺點”是太有錢,而他真正的缺點如橋牌打得臭沒人知道,知道也不跟他說,巴不得他把這些缺點永久性地保留下去。然而,這些被拒絕的“缺點”不太好甄別,多數人把自己的過失當成別人的嫉妒,拒絕改正並沾沾自喜,這也是人性的悲劇之一。
那些重視自我完善的人,感激別人指出自己的缺陷,善於判斷並能改正。他們真的看重自己的人生,把自己當作珍寶加以嗬護的人才能從善如流。如果一個人把自己當成瓦罐,有沒有缺陷、改不改正都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