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教子當從胎兒始(1 / 2)

經曆了不斷地發展和豐富,我國源遠流長的胎教理論與實踐已經取得了輝煌成就,不僅具有博大精深的思想內容,而且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科學體係。繼承古代胎教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對於現代家庭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隋代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中寫道:“欲子端正莊嚴,常口談正言,身行正事;欲子美好,宜佩白玉;欲子賢能,宜看詩書,是謂外象內感也。”意思是由於“外象內感”,胎兒會“因感而變”。因此孕婦必須保持自身良好的心理,從情誌、道德、言行、知識、形象等諸方麵,豐富自己的涵養,保持和諧愉悅的心緒,盡可能給胎兒先天以健康的影響,以利出生後發展成為健全的孩子。

據史料記載,第一位進行胎教實踐的是殷商後期的太任夫人。她是商朝後期周國國王季曆之後、周朝開國帝王周文王姬昌之母。太任生性仁慈厚愛,舉止端莊,極富遠見。她認識到,人有先天和後天之分;坐胎至落地之前為先天,出生之後為後天。雖然教子的關鍵在於後天施教,但先天教育也十分重要。母親的言談舉止、品質德操乃至飲食起居、情緒變化,對胎兒的發育成長都有很大影響,即“母慈胎兒善,母康胎兒健”。

有鑒於此,太任在懷孕以後,不但進一步親近睦鄰,多行善事,請人為她講先賢教子、仁愛慈惠的故事,請樂師為她演奏悅耳動聽的古曲,而且在個人生活上更加嚴肅端莊:她腳不偏立,身不斜坐,睡不側臥,甚至連吃飯時也是席坐不正不吃,菜切不正不食,有怪異味不餐。她還經常到山清水秀、視野開闊的清幽之所休養,盡力做到“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吐傲言。”在那風景秀麗的天地間呼吸新鮮的空氣,品味鳥語花香,與腹中的胎兒共享人生的幸福與歡樂。

姬昌出世後,果然與眾不同,不但身體硬朗結實,而且聰慧異常,氣宇不凡。在母親的精心教養下,刻苦好學,並養成了尊老愛幼、禮賢下士和愛民如子的美德,最後成為名揚天下的文武全才,還創作了流傳至今的“文王八卦”。

國內近來成功進行胎教的典型當首推濟南蔣煥如一家。他們的孩子蔣世瑾在1988年2月出生後僅八天就喊出了人類最深情的語言“媽媽”;滿月前就會叫爸爸、奶奶、姑姑;會數一、二、三、四、五;百日內認識了鼻、耳、臉、口等10多個漢字;會計算一加二等於三,二減一等於一;到出生九個月時一聽到英語歌就手舞足蹈起來,並會說簡單的英語……

據介紹,其母在懷孕期間,不但注意科學地攝入營養,合理地安排工作和生活,而且特別注意心理調節。她還有目的有選擇地讀了《兒童心理學》、《兒童教育學》、《故事大王》等書刊,並經常念給腹中的孩子聽。早晨起來,母親拍拍肚子,喊一聲:“世瑾快起床吧,可不能做個懶孩子哦!”中午、晚上聽音樂,把錄音機放在肚子旁,讓孩子和自己一起聽,還說道,“世瑾,媽媽唱一句你跟一句,長大當個音樂家。”蔣煥如每天下班回來,對著妻子的肚子說:“世瑾,爸爸回來了,叫聲爸爸。”夫妻倆外出散步,看到好的景物和車輛人流,也總要柔聲細語地給腹中的孩子講講……可見,胎教對於孩子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反麵的例證亦不勝枚舉。《大河報》曾以“隻因爹媽貪玩麻將,小兒學語開口‘二條’”為題,發表一篇報道,內容是:羅山縣莽張鄉一居民家一歲多的小兒,學說話一開口就是“二條”、“四餅”,此事被四鄉八鄰傳為笑談。

這個孩子一歲零六個月,會喊爸、媽,更會說不少麻將術語。其親友介紹說,因為孩子父母酷愛麻將,即使其母懷胎至預產期,其家亦麻將聲不斷。孩子出生後,其母常常一手抱孩子,另一手打牌。如此“胎教”、“家教”,小孩子自然對麻將術語更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