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啟蒙益智教語言(1 / 1)

翻閱中外“神童”的成長史,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家長特別注重對孩子的語言培養。

15歲考進清華大學,20歲成為該校最年輕博士的李路珂,父母對她最早的教育就是學習母語。父親把許多淺顯、生動、有趣的故事找來,由母親朗讀並製成了磁帶,在家中不時播放。小路珂在不知不覺中聽上了癮,由此開始識字。三歲時已經掌握了4000多個漢字,閱讀了600多萬字的童話、90多篇名著的精彩片斷、100多篇文言文……

被稱為“開啟近百年來世界性兒童早期教育大潮”的德國人卡爾·威特在兒子很小的時候通過“談論有關飯桌上的器具、室內的擺設、院子裏的花、蟲等,巧妙地教他新單詞的發音和詞義。”他們天天給他講故事,使小威特在五六歲時就記住了三萬多個詞彙,到七八歲時已經學會了六個國家的語言,最終成為成就卓越的法學家和研究但丁的權威。

語言是開發智力的鑰匙 愛因斯坦說過:“一個人的智力發展和它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語言的。”人的智力是由多種因素組成,它包括感知、記憶、想象和思維等。嬰幼兒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伴隨著一係列的心理活動,因此,語言能力的發展必將促進嬰幼兒的智力發展。

對嬰幼兒的語言訓練重要的不是教會孩子說話,而是先訓練孩子能聽懂大人的話。“因為孩子是這個世界的生客,這個世界對他是個一無所知的世界,所以要盡早讓他知道這個世界,越早越好。”

語言是塑造性格的基石 孩子在很小的時候準確熟練地掌握了語言這一工具,就會激發他們良好的情感和意誌。因為嬰幼兒的語言往往是運用在日常生活之中,訓練他們能在不同場合積極主動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可以使情感和意誌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升華。

另外,語言發展了,交際能力一定會隨之提高,他們就會主動接觸周圍的人們。他們和大人進行成功的溝通,往往會受到成人褒獎,有利於形成進取心;和小朋友一塊玩耍活動,會增進孩子情感的發展,提高他們的交際能力,可以使他們樂觀開朗,避免孩子形成孤獨、內向、自閉的性格。

語言是培養能力的橋梁 通過李路珂、卡爾·威特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早期的語言訓練可以激發孩子對文學的興趣和愛好,為將來接受其他教育創造條件。孩子在聽故事、背兒歌、猜謎語等一係列活動中,不知不覺中接受了文學作品的啟迪和熏陶,並從中獲得寶貴的知識和道理,有利於孩子展開想象的翅膀。隨著學習內容不斷增多,會使他們的理解能力不斷增強,分析能力不斷提高,記憶能力不斷強化,從而成為接受其他教育的良好基礎。

一般說來,20個月的寶寶應該有意識、有能力說出3個~5個詞組成的有主、謂結構的句子。要想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家長要有意識地與孩子多進行交流,多帶孩子做一些促進語言智能發展的遊戲,讓寶寶在遊戲活動中多聽、多看、多說、多讀。可以嚐試做以下遊戲:

遊戲一:看圖說短句。如“小鳥飛”、“火車跑”、“飛機大”、“爸爸上班”、“奶奶倒水”等。

遊戲二:看圖說反意詞。如“上”和“下”,“高”和“矮”,“長”和“短”,“多”和“少”等。

遊戲三:接句。如“過馬路,兩邊看”、“紅燈停,綠燈行”等。

另外,多給孩子讀書、講故事也是發展語言智能的極好方法。如在孩子臨睡前,可以給孩子讀3分鍾~5分鍾的故事。父母在講故事的過程中,要始終表現出一種熱情,讓孩子知道講故事、聽故事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這種在富有情節的、生動的、具體語言環境中的語言交流,對於孩子的語言能力發展是極其有利的。

在對孩子進行語言訓練時,要特別注意:

一是不說奶味話。有些家長在孩子學語初期喜歡教孩子奶味語言,如“咂咂”(乳房)、“丫丫”(腳)、“汪汪”(狗)等,以為這樣說孩子容易聽懂,容易學會。其實這種理解是十分錯誤的。因為孩子將來長大了,必須使用規範的稱謂,他們不得不在原來語言的基礎上,重新學會這些詞,這就在學語上走了彎路,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另外長期處在稚音世界的孩子,會嚴重影響詞彙的積累,束縛孩子的思想發育。

二是禁絕粗野話。有的孩子剛剛開始學話就學會了罵人,而家長不但不去製止,反而覺得好玩,以致孩子養成講髒話、罵人等不良習慣。家長應正確引導,防微杜漸,不能讓千裏語言之堤,毀於“粗野”之蟻穴。

三是要講普通話。家長在教孩子語言時,一定要避免方言土語對孩子的幹擾和影響。一些少數民族幹部的語言比有的內地人的普通話還標準,主要是他們從一開始就嚴格按標準進行學習,沒有方言土語的負麵影響。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思維的重要武器,也是整個智力發展的基礎。對於家庭來說,良好的早期語言教育,既是啟蒙的手段,又是益智的方法,每位家長都應重視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