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手巧方能使心靈(1 / 1)

俗話說“十指連心”、“心靈手巧”。這說明人的手與大腦之間有著特別緊密的聯係。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體的各個部位在大腦皮層上均有一個相對的區域。這種區域的大小與身體部位大小無關,而是取決於該部位功能的複雜精細程度。一個手指在大腦皮層所占的麵積要比大腿幾乎多10倍。由此可見,手指活動越頻繁,動作越精細,就越能對大腦產生刺激。反過來大腦在接受刺激並引起興奮後,能更有效地調節手指的活動,提高手指動作的協調性和靈巧性。因此,心理學上將手的動作水平作為衡量嬰幼兒智力水平的指標之一。

美國和加拿大的心理學家發現,越早開始用手指東西的孩子,學會說話越早。孩子開始用手指東西時,才開始懂得單獨物體的名稱,如球、貓、狗等。可見,使用手指是通向語言的重要一步。了解手與大腦之間的密切關係之後,作為家長就應自覺地對孩子雙手進行訓練,以促進他們大腦的快速發展。具體方法有:

徒手運動 我國民間早有的教嬰幼兒“好撓”、“逗逗飛”等都是極好的形式。這不僅訓練了手指的靈活性,又增強了手指的平衡覺。日本也有類似的遊戲內容,先叫孩子將十指伸開,分別給它們取上好聽的名字,如“大胖子”、“二胖子”等。然後說“誰誰睡了”並依次將手指逐個合攏;之後再說“誰誰醒了”,再將手指逐個伸開。這樣反複進行有利於提高手指的單獨活動的準確性。

玩紙活動 包括撕紙、折紙、剪紙等,這些對於兒童來說都是極有趣的活動。不僅可以提高孩子手、眼的協調能力和一致性,鍛煉孩子手部小肌肉的靈活性,還可以發展他們的空間想象能力,這是非常有利於智力發展的創造性活動。國外的幼兒園裏有專門讓孩子玩紙的活動內容。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對孩子活動水平的要求也要不斷提高,這樣他們的心智就會得到不斷地發展和完善。

使用筷子 對於我國兒童來說,這是一個得天獨厚的教育資源。有的學者經過反複研究證明,二至三歲的幼兒,是學習使用筷子的最佳時機,它不僅可以刺激腦部機能的發展,還能使孩子注意力集中,行動沉穩。

操作電腦 用電腦打字和玩遊戲,是令孩子激動和喜愛的活動,它可以使兒童手指靈活,思維精確,反應敏捷,注意集中,記憶牢固,從而全方位地開發大腦功能。不但可以提高孩子的智力水平,還能相應地提高學習成績。但是要嚴格控製時間,一般每次以40分鍾為宜,更要嚴防“網絡成癮綜合症”,否則是會影響孩子的視力和健康成長的。

自製玩具 美國著名兒童教育家斯特娜夫人從“不給女兒完整無缺的玩具”,她說:“小孩子的玩具不應是完整無缺的,因為太完美的東西有損於孩子發揮能力,有礙於他們主動地發揮想象力。”國內也有專家認為,玩具越高檔越不利於孩子動手能力的培養和大腦的發展。因為這種玩具“自動化”太強,孩子失去了“參與性”。應該倡導孩子自己動手製作玩具。孩子在製作過程中充滿了積極性和主動性,雙手在不停地活動,大腦在飛速運轉,思維不斷迸射出火花,這對於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是其他手段難以與之匹敵的。既可以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又能讓孩子體會到成功的樂趣,使他們更懂得珍惜自己勞動的成果。

家務勞動《卡爾·威特的教育》一書中,介紹了老卡爾·威特隻給孩子買過一套炊事玩具,“讓他用炊事玩具學做各種菜。”不但鍛煉了孩子的手指,開發了智力,還“使兒子從中享受到生活和增長知識的樂趣。”

讓孩子自己洗手帕、毛巾、以及釘紐扣、洗衣服也都是極好的運動手指的項目。既可以在家務勞動和自我服務中形成勞動觀念,又能訓練一定的技能。

當然,訓練孩子動手的方法還有很多,如讓孩子用手捏米粒、用筷子轉移豆子等。隻要家長不斷為孩子提供合適的物品,創造足夠的機會,變換多種花樣,就會調動他們動手的積極性,促進他們智力水平的提高,因為“心靈”都是從“手巧”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