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 確信三歲能看大(1 / 2)

閱讀中外教育專著,有一句俗語被許多國家認同,這就是“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那麼這句俗語是否具有科學性呢?是否符合人才成長的規律呢?回答應該是肯定的。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執行主任卡洛爾·貝拉米在《2001年世界兒童狀況》中指出,“在兒童出生後的36個月內,大腦的信息傳遞通道迅速發育,支配孩子一生的思維和行為方式的運動正處於形成階段……在這一階段對幼兒進行啟蒙和智力開發也更有效果,對孩子的一生尤為重要。”心理學家平特納研究認為,從出生到3歲是一個人智力發展的最快時期;日本幼兒教育專家鈴木鎮一先生通過研究證實,人的能力與性格在0歲~3歲間幼兒期就已大體形成了;腦細胞之間的互相聯結在出生至3歲之間,而事實上整個腦組織結構的70%~80%在3歲前就已經完成;腦的重量在出生6個月後就增為出生時的兩倍,3年就增至大人的80%。無數事實證明,孩子能否成才並不在於孩子的天賦,而是取決孩子在0歲~3歲時所處的環境與所受的家庭教育。

據在新西蘭進行了21年的研究顯示,人的個性大體上在3歲便已形成。他們是在新西蘭達尼丁市選擇了1000多名嬰兒進行持續而深入的調查研究後得出這一結論的。主持這項研究的教育心理學家席瓦爾說,孩子長大後成為罪犯,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在3歲時決定的。譬如一個孩子3歲時已出現諸如精神不能集中、過分活躍等問題,長大後變成罪犯的幾率就高達30%。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認為,“教育的基礎主要是在3歲以前奠定的,它占整個教育過程的80%。”“在這以後,還要繼續進行。人的進一步成長,開花,結果,而你精心培植的花朵,在5歲前就已綻蕾。”進而得出結論,“孩子在3歲以前的教育甚至已經決定了他的一切”。

傑出的意大利女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人生的頭3年勝過以後發展的各個階段,勝過3歲以後直到死亡的總和。”她還說,“如果從生命的變化,生命的適應性和對外界的征服,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來看,人的功能在0歲~3歲這一階段實際上比3歲以後直到死亡的各個階段的總和還要長,從這一點上來講,我們可以把這3年看做人的一生。”她的理論是建立在自然科學對人腦的發現基礎之上的。從腦的發展來看,嬰兒出生時腦的重量約350克,1歲時約為950克,到3歲時已接近成人的水平。科學家進一步提出:人的學習能力50%是在4歲前發展起來的,這時嬰兒已完成了大約50%的大腦細胞的連接。如果在這一關鍵時期,視覺、聽覺或語言表達能力沒有得到應有的刺激和訓練,那麼視、聽、說的能力就可能達不到它本來應當達到的水平。

有很多名人都認為自己可以記得3歲以前甚至是周歲前的事情。馬克·吐溫言稱記得出生後6周的活動;白居易在自傳中寫到,六七個月時,乳母指“之”字、“無”字示之,雖口未能言,心卻已默識。後有問此二字者,雖百十其試,而指之不差……相反的著名例子是19世紀巴登大公國的王子卡斯巴·豪瑟,他出生後不久就在一次宮廷政變中被掉包關了起來。開始由一個性格憂鬱的女人撫養,三四歲以後被關進一間黑暗、狹小的地下室裏,每天由一個男看管隨便扔給他點兒食物和水。這個人也曾教他說過幾句話,教他寫過字,但他從未看清過這個人的麵貌。他17歲被放出來既不會走路,也不會說話,智力如同幼兒。後來雖經收養他的道默教授全力教育,但智力發展遠遠落後於普通人。5年後遭暗殺身亡,死後解剖,他的腦袋比一般人要小,不但大腦重量小,結構也特別簡單。世界上發現的“狼孩”、“猴孩”、“豬孩”等無不印證3歲前的教育極其重要這一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