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 確信三歲能看大(2 / 2)

倫敦精神病學研究所教授卡斯比發表報告稱,3歲幼童的言行可預示他們成年後的性格。這一報告為“3歲看大”的理論提供了強有力的依據。

1980年,卡斯比教授同倫敦國王學院的精神病學家對1000名3歲幼兒進行了麵試,根據麵試結果,把這些幼兒分為充滿自信、良好適應、沉默寡言、自我約束和坐立不安5大類。2003年,也就是當被試26歲時,卡斯比等精神病學家再次對他們進行了跟蹤調查,並且對他們的朋友和親戚進行了訪問,結果是:當年被認為是“充滿自信”的幼兒占28%。小時候他們十分活潑和熱心,為外向型性格。成年後,他們開朗、堅強、果斷,領導欲較強。40%的幼兒被歸為“良好適應”類。當年他們就表現得自信、自製,不容易心煩意亂。到26歲時,他們的性格依然如此。

而當年被列入“沉默寡言”類的幼兒占8%,是比例最低的一類。如今,他們要比一般人更傾向於隱瞞自己的感情,不願意去影響他人,不敢從事任何可能導致自己受傷害的事情。

被列入“坐立不安”類的幼兒占10%,成年後主要表現為行為消極,注意力分散等。如今,與其他人比,這些人更容易對小事情做出過度反應,容易苦惱和憤怒。熟悉他們的人對其評價多為:不現實、心胸狹窄、容易緊張和產生對立情緒。

還有14%的“自我約束”型的幼兒長大後的性格仍和小時候一樣沒有太大變化。

王東華先生指出:“嬰孩的一天絕對不是時間意義上的一天,而是幾倍甚至幾十倍於絕對意義上的一天。”“人生以10年為周期重演放大生命最初的幾年,也就是說10歲、20歲、30歲分別是1歲、2歲、3歲的展開放大。”以上這些理論和事例,無非說明所謂3歲看大,絕不是唯心的判斷和主觀的臆想,而是科學實驗的結果和實踐的結論。

目前,世界各國已開始重視0~3歲的早期教育。美國創辦了“從出生到3歲”培訓班,美國密蘇裏州教育部於1981年創辦“父母作為老師”的項目,現已推廣到全美47個州,培訓了8000名“父母輔導者”。這些工作人員每月對每一個家庭進行一小時的家訪;1993年新西蘭啟動了3歲以前嬰兒發展與教育的“普盧凱特計劃”,目前已有82%的0歲~3歲的兒童加入這個早期教育計劃;2001年5月,中國優育協會在上海宣布啟動“搖籃工程”,針對0歲~3歲胎、嬰、幼兒的不同年齡段,進行優生、優育、優教的科學指導;北京已於1996年創辦了“金色搖籃”潛能開發嬰幼園,努力探索嬰幼兒早期的培養與教育。

我們的每一位家長都不能等閑視之,任孩子自由發展,而錯過早期教育的黃金時段。如果你的孩子還不足3歲,如果你還是一位“準父母”或是未婚青年,那麼請記住0歲~3歲是孩子各種機能發展的最重要時期,要按照科學的方法,根據孩子各種智能發展的最佳教育期進行教育。要抓住3歲前這個智慧曙光微露的關鍵時期做好培育工作,讓孩子在人生的起跑線上起好步、開好頭,讓孩子的生命曆程寫滿幸福的詩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