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昭光先生將合理膳食稱為“健康的第一基石”,他認為在飲食上要“有粗有細,不甜不鹹,三四五頓,七八分飽”。這種理論不僅被大眾廣泛接受,與古代養生學家的觀點異曲同工,而且與國外早期教育的成功經驗不謀而合,對於孩子的科學養育,保證身心健康也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南宋理學家朱熹雲:“毋求飽,毋貪味,食必以時,毋恥惡食。”告誡人們不但要追求樸素簡單的飲食,而且要適時少餐,不嫌棄粗劣食品。《素問·奇病記》亦雲:“數食甘美而多肥,肥則令人內熱,甘則令人中滿,轉為消渴。”用今天的話說,就是過多的食用高蛋白、高能量的食品容易生痰上火,甚至導致消渴即糖尿病的發生。著名醫學家孫思邈更是直言相陳:“善養性者,先饑而食,先渴而飲,食欲數而少,不欲頓而多。”意思是善於養生的人,具有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講究飲食適時適量;必待已饑餓而後食,已口渴而後飲;飲食餐數多而量少,不是餐數少而量多。此乃成年人強身防病、延年益壽的重要方法,也是養育兒童所必須遵循的。
現代醫學已經證實,進食過飽會使大腦的纖維芽細胞生長因子比進食前猛增數萬倍,這正是引起大腦早衰的原因和主要物質。因而流行的做法是,適當的少食,使肌體處於略感饑餓的狀態,讓植物神經、內分泌及免疫係統受到衝擊,促進肌體的調節功能,以增加免疫力。
對於孩子的飲食,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食物要多樣 眾所周知,各種食物的營養價值不同,任何一種單一的天然食物都不能提供人體所需的全部營養素,對於孩子尤其如此。因此,適宜的膳食必須是由多種食物組成,才能達到平衡的目的。
饑飽要適當 大家知道,孩子太胖或太瘦都不利於健康。古人提出的“食不過飽”的主張,也就是飲食適度,饑飽適當,其目的是要達到營養適宜的程度,使熱能和蛋白質的攝入與消耗相適應,避免身體超重或消瘦。
油脂要適量 要避免孩子吃太多的脂肪,特別是含飽和脂肪酸較多的動物性脂肪。因為吃過多的飽和脂肪酸會增加血中的膽固醇的含量。洪昭光先生在北京調查,發現小學生已經有了高血壓,中學生開始動脈硬化,這都與大量攝入油脂有關,應引起家長的高度重視。
粗細要搭配 近代營養學研究結果表明,膳食纖維對人體健康有益處,它們在人體內不但能刺激腸道蠕動,防止便秘,而且對心血管等疾病有一定的預防作用。因此,每天要吃不同類型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粗糧、雜糧、豆類、蔬菜、水果等。這樣保證品種的多樣化,將各類食物搭配著吃,才能滿足兒童青少年生長發育的需要和身體健康。
食鹽要限量 攝取過多的食鹽是高血壓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如果高血壓患者嚴格限製鈉的攝入量,往往有利於血壓的下降。因此,孩子從小就不要過多地吃鹽。
甜食要少吃 首先,食糖是一種純熱能食物,長期攝入過多的糖會導致身體發胖,且有發生糖尿病的危險。其次,多吃食糖會造成齲齒。為了保持孩子牙齒衛生,吃糖後要讓孩子喝點水或漱漱口。
煙酒要遠離 煙酒對人的危害不言自明,對未成年人的危害尤為嚴重。一些孩子沾染煙酒惡習都是家長放縱的結果。另外,在孩子年幼時,也要盡量少喝茶,避免影響孩子腦神經的發育。
零食要禁止 吃零食是孩子飲食方麵不良習慣之一,對孩子身體發育影響極大。日本明治時代著名思想家福澤諭吉對孩子的飲食分外關心,他認為,孩子正是長身體、長智慧的時候,營養一定要跟得上。這正如苗圃中的花木,需要園丁不斷地澆水施肥。但澆水施肥也大有學問,需要定量定時,不然會帶來一係列的弊病。福澤諭吉堅決主張不讓孩子吃零食,更不準隨便亂吃東西。為了使自己的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他除了專門立了不吃零食的規矩外,還讓家人將食品放在孩子不容易找到的地方。
肉食要節製 近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嚴複,以他特有的淵博知識,告誡兒子嚴琥“喜愛食用精美食物的人會引發惡瘡”,還說,“近代西醫也極力反對食肉過多,認為這是有損身體健康的一個原因。”
三餐要合理 每天三餐的熱能分配,早餐應占全日總熱能的30%,午餐占40%,晚餐應占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