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節 智能發展需關注(1 / 2)

意大利小男孩子托蒂有一隻十分奇怪的眼睛:眼科大夫多次會診得出的結論都相同——從生理上看,這是一隻完全正常的眼睛。但事實上這隻眼睛卻是失明的。

一隻完全正常的眼睛何以會失明呢?原來,當小托蒂剛出生時,由於這隻眼睛輕度感染,曾被繃帶纏了兩個星期,正是這種對成人幾乎沒有任何副作用的治療,卻對剛剛出生、大腦正處於構建發育的嬰兒造成了極大的傷害。他的大腦由於長時間無法從這隻眼睛接受任何外界信號刺激,智能發展處於停滯狀態,就認為它瞎了,於是原先該為它工作的大腦神經組織也隨之消亡了。

這一點,老卡爾·威特早有認識。他在《卡爾·威特的教育》一書中寫道,當小卡爾·威特出生3周時,就為他買了五顏六色、鮮豔奪目的布製小動物,時常移動這些玩具以刺激他的視覺;6周時,就讓他在光滑的木棍上作懸垂運動鍛煉其臂力;並為他輕輕地朗讀威爾吉的《艾麗綺斯》、坦尼森的《他的夢想》和馬克利的《荷拉秋斯在橋上》等書籍以訓練兒子的聽力;給他以各種味道的食物來刺激他感覺的靈敏度;滿月後就用手推著他的腳丫訓練他爬行;稍大一些用通過繪畫來訓練他的觀察能力……這些無疑為小卡爾·威特成為19世紀德國的著名天才少年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研究表明,孩子的智能發展並非在每個時期都是均衡的,而是具有不同的敏感期。

語言發展敏感期(0歲~6歲)孩子出生後不久,就開始注視大人說話的口形,並不斷地發出咿呀學語的聲時,這時就已經開始了他的語言敏感期。

這個時期是語言發展的奠基期,因此家長要特別予以關注。明代的哲學家、教育家王守仁提出“教童蒙,宜誘之歌詩……”作為家長應該經常和孩子進行“交談”,給他講一些小故事,朗讀一些有意義的文學作品,或者用“反問”的方式來進行語言訓練,以提高孩子的言語表達能力。

感官利用敏感期(0歲~6歲)孩子的感觀也是在生長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會借助聽覺、視覺、味覺、觸覺、嗅覺等感覺器官來逐步熟悉周圍的環境。3歲前,孩子透過潛意識的“吸收性心智”接納周圍的事物;3歲~6歲利用感官來分析、判斷環境裏的事物。家長應在生活實際中,隨機引導孩子運用身體的多種器官,感知周圍的事物。特別是孩子產生探究願望的時候,更應把握時機,充分滿足孩子的需求。

察覺細微敏感期(1.5歲~4歲)細心的家長會發現,在這一時期,孩子似乎對各種細小的事物產生了興趣,他們會專心致誌地捕捉、發現周圍細小事物的區別與變化。如地上的螞蟻、樹上的昆蟲、衣服上的圖案、牆壁上的書畫……這時正是培養孩子細心、耐心、巨細無遺習性的大好時機,是萬萬不可忽視的。

建立秩序敏感期(2歲~4歲)《辭海》定義的“秩序”為“人或事物所在的位置,含有整齊規則之意。”孩子在生長過程中,也需要一個有秩序的環境來幫助他認識事物、熟悉環境。幼兒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現在順序性、規律性、生活起居習慣、個人所有物品的要求上。如果成人沒有為孩子提供良好的有序的環境,孩子便很難建立自己對各種關係的知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