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愛是高山,是大海。
高山的巍峨與大海的浩瀚,是孩子精神的天空、思想的原野和成長的樂園;
母愛是白雲,是田地。白雲的純潔與田地的豐美,是孩子生命的發源地,是孩子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和依靠。
父親的愛是理性的;
母親的愛是神性的。
理性和神性的完美結合,才會有孩子成長的順暢與茁壯,才會有英才輩出、棟梁蔚起的宏闊與壯觀。
蘇霍姆林斯基是世界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理論高屋建瓴,在家庭教育方麵也見解獨到。他在《睿智的父母之愛》一書中寫道:“人的愛是一股巨大的教育力量,誰用自己的生活為愛的寶庫增添財富,誰就能在教育自己的同時也教育孩子。”他認為,“出色的孩子,總是生長在彼此真誠相愛,也真誠熱愛、尊重別人的家庭。這些孩子心境平和,心靈健康,聽從教導,真心相信人世的美好。語言教誨和美的熏陶這些影響人心靈的教育手段對他們很起作用。”這充分說明青年人擇偶時一定要選擇聰明善良、品格高尚、身心健康、誌同道合、性格相近、情趣相投、文化程度相當的人做自己的終生伴侶。這是兩人一生相伴的思想基礎、物質條件和精神寄托,也是家庭和睦、生活幸福、子女成才的基本要素。
蘇霍姆林斯基用一個生動的事例來說明“愛情在子女教育中的作用”。尼古拉·菲利波維奇是位極富同情心的著名外科醫生,他和妻子生育了6個子女。每當尼古拉·菲利波維奇做完大手術,疲憊不堪地回到家時,妻子總是深情地請他到涼亭裏躺下休息。而尼古拉·菲利波維奇醫生卻總是笑著回答:“不,親愛的,世界上最辛勞的是母親。母親的工作最繁重,最勞累,也最光榮。”無論是酷熱的夏日還是嚴寒的冬季,妻子還在睡夢中,尼古拉·菲利波維奇就輕輕地起床,到花園或溫室裏剪下一枝玫瑰,輕輕地走進臥室插在妻子床頭的花瓶裏。在他的影響下,孩子也每天早晨為母親送上一枝鮮花。在耳濡目染中,孩子不僅友善文明,理智謙讓,而且個個孝順,人人成才。父親去世後,孩子對母親的感情依舊,每逢生日總會從四麵八方團聚在母親身邊,與母親共享天倫之樂。
中國科學院生命信息學研究中心主任楊煥明一次接受香港記者采訪,回憶童年生活時說,家裏每次燉雞,母親總是把雞肉全給父親吃,自己僅喝點湯。母親說,父親體力勞動繁重,需要補充營養。這在楊煥明心中深深地植入了孝敬父母、尊重關心他人的種子。他回家鄉講學不去住為他特意安排的賓館,而是陪母親睡在家中的草屋。家庭教育專家陳春江在介紹教子經驗時說,他們“夫妻團結和睦,相敬如賓,從不吵架。還經常在孩子麵前互相表揚,肯定對方的優點。這些看似簡單的東西,對於孩子的成長卻是至關重要的。”
心理學家指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因性別角色、社會分工、家庭責任的不同,應各自運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擔負起不同的教育任務。隻有夫妻情感穩定和諧,在教育孩子問題上,一唱一和,才能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譬如說,母親偏重於生活和情感,父親偏重於精神和心理;母親強調穩定有序,父親突出創新發展;母親傳遞著細膩與嗬護,富有同情心等陰柔的一麵,而父親傳遞的則是堅強、勇敢、承受與擔當等陽剛之氣……兩者相輔相成,共同作用,才能造就孩子健全的心理素質和人格品質。相反,如果夫妻關係不和,相互拆台,相互指責,或者在教育孩子方麵缺少理性,就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而有的夫妻卻不是這樣。一方管教孩子,另一方便出來“擋橫”;雖然生活在一起,卻同床異夢、貌合神離;經常將夫妻之間的矛盾暴露給孩子,相互攻擊謾罵,甚至不惜用孩子做整治對方的手段和砝碼……有一對夫婦,妻子懷孕幾個月時鬧離婚,雖然經多方勸說、調解又走到一起生活,但卻給子女教育埋下了嚴重的隱患。孩子長大後,與父親似有天然的仇恨,經常爭吵,有時竟然將父親摔在地上。有專家認為,這是夫妻矛盾“胎教”的必然結果。
夫妻之愛是人間最美好、最神聖的情感,是人生的積極因素、家庭幸福的源泉,也是特別重要的教育資源。年輕的夫妻尤需珍視,因為孩子總是“從母親怎樣對待父親,父親怎樣對待母親開始,逐漸認識人的世界。孩子正是由此形成了關於善惡的最初觀念和概念。”這些情感因素將會影響孩子一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