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父母敬業 子女成才(1 / 1)

有位同事的孩子,小學畢業考試時在800多名考生中獨占鼇頭,以全鎮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了初中。可是3年過後,孩子的成績卻一落千丈,通過補考才拿到初中畢業證。是什麼原因造成如此巨大的反差?原來當她升入初中後,其父卷入了“麻將”的旋渦不能自拔,經常夜不歸宿。工作敷衍塞責,應付差事,家庭矛盾不斷升級,使孩子的情緒受到了嚴重的幹擾,直接影響了她的學習效果。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要讓子女成才,父母必須敬業。

三國時期的諸葛亮是我國曆史上一位文能安邦、武能定國的傑出政治家和軍事家,他一生廉潔奉公,儉樸自寧,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為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他的影響下,他的子孫“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都成了智勇足備、令人敬服的將軍。諸葛喬南征北戰,年僅25歲就以身殉國;37歲的諸葛瞻,嚴拒魏國的誘降,偕年僅17歲的兒子諸葛尚,英勇戰死在疆場。後人吟詩讚歎道:“當年諸葛留嘉胤,節義真堪繼武侯。”諸葛亮一家真可謂“子繼父業,滿門忠烈”。

諾貝爾的父親是對發明有濃厚興趣的人,他熱衷於科學研究,一心想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製造出世界上還沒有的東西。他家裏到處都是實驗機械,一有空老諾貝爾就鑽進實驗室裏,埋頭做實驗。父親對於科學研究的熱愛和家庭的良好創造氣氛,對小諾貝爾日後走上發明之路產生了巨大影響。在他19歲時,小諾貝爾就已經確定了自己的終生道路:他決定像父親一樣當個科學家,用自己的發明為人類造福。

不論哪個家庭,客觀上都是一個教育的“行為場”。對此,卓婭和舒拉的母親有過精彩的論述:“教育孩子是一項特殊的工作,是在每一件瑣碎的事上,在你的每一舉動上,每一眼色上,每一句話上。這一切都可以教育你的孩子:連你怎樣工作,怎樣休息,你在健康時是怎樣的,在病中是怎樣的——這一切,你的孩子都會注意到的,他們是要在這一切事情上模仿你的。”

中央黨校兼職教授李振霞的三個兒子,一個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一個是英國劍橋大學的博士,一個是中國航空研究院的博士,而大女兒金螢則是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的博士後。李教授坦言,“老實說,我們並沒有刻意要把孩子培養成名成家,我們隻是用愛心、信心、恒心、苦心織了一張網,誰料到它們竟給我網回了四個博士。”在四個孩子眼裏,父母嗜書如命,忘情工作,給他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孩子和書是父母生活中的主角。無言的行動有力地傳達出做人和做學問的真諦。

父母的道德素養、工作態度、敬業精神、行為習慣等都深刻地影響感染著孩子。如果父母具有忠於職守的精神,一絲不苟的勞動態度,高度強烈的職業道德感,孩子的責任意識就會不斷增強。譬如父母嚴格遵守勞動紀律,時間觀念特強,那麼孩子就會養成惜時如金的良好習慣;父母經常在家中讀書看報、撰寫文章,孩子也就會對學習產生興趣。反過來如果父母沉溺麻將舞場,醉心於吃喝玩樂,對事業馬馬虎虎,工作上拖拖拉拉,那麼孩子就很難成才。正如美國教育學家雷丁所說:“兒童早期在家庭中,最主要是通過觀察成人的言行及結果作為自己言行的榜樣進行模仿,並經過反複實踐而形成一定的態度體係和行為方式。他們從父母身上將獲得關於生活和人生行為舉止的最初概念,逐漸形成自己的個性特征。”

居裏夫人母女均獲諾貝爾獎,王羲之父子均為書法大家,蘇洵蘇軾蘇轍彪炳文壇,譚元壽家族京劇名角輩出……無不說明父母影響之深遠,家教功效之顯著。

誠然,人生起點不同,才華天賦不一,環境條件各異,職業千差萬別,不能要求每個人都有同樣的成功。但是每個人可以平凡,但不能平庸;可以普普通通,但不可以庸庸碌碌。隻要能夠擔當起生活的責任,工作上恪於職守,家庭中竭盡父母的天職,同樣會贏得社會的尊敬和子女的愛戴,同時也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樹立了榜樣和標杆。以本人淺陋的見識,很少遇到父母吊兒郎當,子女出類拔萃的例子。

實踐告訴我們,孩子就是父母的影子,他們身上折射出來的往往是父母的道德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為人父母者,切不可掉以輕心。應該是掏糞就做時傳祥,當兵就做金春明,售票就當李素麗,做官就當焦裕祿……把敬業愛崗作為教育孩子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結束本篇拙文前,恭錄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話:“我希望每個兒子做成什麼樣子的兒子,我將把我自己先做成那樣一個兒子”與年輕的父母們共勵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