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華盛頓是美國獨立戰爭時期著名領導人,美利堅合眾國第一任總統,一直被美國人尊為“開國之父”,被公認為傑出的資產階級革命家和政治家。而他的繼任者美國的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卻毫不隱諱地評價華盛頓“……幾乎是個文盲,沒有念過什麼書。他的學識與他的地位及聲望一點兒也不相稱。”分析家認為,華盛頓的成功主要是憑借其高尚的品德、過人的智慧、堅定的信念,以及對獨立自由的無畏追求。而這一切又都得益他的母親教育和影響,是母親的培養教育使兒子華盛頓跨上了人生的峰巔。難怪王東華先生稱“母親的勞動絕不亞於英雄的創造”,“推動世界的手是搖搖籃的手”。
但是,現實生活中母親們的表現卻不盡如人意。上海浦東一個鎮的婦聯開展了一項“母親素質大調查”,結果是:31.5%的學生認為母親缺乏魅力、語言粗俗、思想平庸;認為母親需要加強學習、提高自身修養的占75.8%;希望母親改變教育方式,和子女多交朋友的占80.2%;要求母親尊重個人愛好,給予子女獨立成長空間的占67.3%。而另一方麵,僅有3.7%的學生能夠接受母親現行的教育方式,認為母親能令自己產生敬佩、仰慕之情的僅占被調查者總數的7%……上海浦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最前沿,母親們在子女心目中的形象尚且如此,其他地方的狀況可想而知。
是什麼原因使辛辛苦苦的母親在孩子心中的威望降到如此低的程度呢?我們能否可以下分析:
一是少文化 有人說,現在的養殖場的員工上崗前都要經過專業培訓,可是很多母親承擔培養孩子這種高級的人類活動卻根本沒有經過任何培訓。有的母親不要說懂得教育學、心理學和育兒知識,就連孩子要求教教唱歌、跳舞、剪紙、繪畫等都不會,更不要說幫助孩子解決學習上的一些問題了。對孩子提出的各種各樣的問題一問三不知,甚至以孩子搗亂為由以遮掩自己知識上的貧乏和欠缺。久而久之,自然會在孩子心中失去應有的位置。
二是太苛刻 有的母親為孩子製定一些不切實際的目標,孩子做得已經不錯了,她仍不滿意,挑剔特多。在她的心目中,孩子做得好是理所應當的,做得稍有不足就要受到批評或懲罰。就像中央電視台播出的公益廣告一樣,孩子學了這樣又要學那樣,根本沒有遊戲玩耍的時間,使孩子長期處於沒有自由、被嚴重束縛的狀態之中。
三是好攀比 有的母親不知道人與人之間是存在著個性差異的,沒有認識到孩子都有獨特的能力和興趣,而是總喜歡用其他孩子的長處比自己孩子的短處。借用過去的話說,就是“長別人孩子的誌氣,滅自己孩子的威風”。結果使孩子越來越沒有信心,越來越泄氣,越來越沒精神,越來越沒幹勁。長此以往,又怎能在各方麵取得成績呢!這種比法,孩子若不和母親產生距離那才叫奇怪呢。
四是多壓抑 家裏來了客人,大多數孩子都會特別興奮,總是喜歡在這些場合表現自己,展示自己的特長。而家長或是嫌孩子礙手礙腳,或是嫌孩子“人來瘋”,或是擔心孩子滋長驕傲自滿情緒,總是把已經取得的成績輕描淡寫,或者把孩子趕走。不但使原本屬於孩子的經受鍛煉的機會喪失殆盡,而且大大地損傷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五是戀遊玩 有的母親整天不是與電腦、電視機“長相廝守”,就是在麻將桌前“通宵達旦”。工作不理,家務不做,孩子不管,甚至連孩子的吃飯都成了困難,更談不上與孩子的交流與溝通。在這樣的“身教”環境裏,孩子又怎能健康成長,獲得全麵的發展呢?又怎能在孩子心中樹立起威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