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是一個崇尚倫理綱常的國度,因而就有了“父叫子亡子不敢不亡”的教條,就有了父子情感冷如冰霜、關係油水分離、態度形同陌路的悲劇,也就有了諸多類似電視連續劇《大宅門》中白景琦立遺囑驅逐兒子白敬業出門的慘烈。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家庭倫理思想、教育觀念有了根本的改變和更新,新型的父子關係如和煦的春風溫馨著眾多的家庭。所以就有了著名作家汪曾祺提倡的“多年父子成兄弟”的新型關係;周弘先生與聾女兒周婷婷之間“夠朋友”的口頭禪;“故事大王”鄭淵潔叫兒子鄭亞旗直呼父親名字的創新模式。
著名文學藝術翻譯家傅雷更是這種關係的倡導者和實踐者,他在給兒子的信中將父子關係闡述得淋漓盡致。他寫道,“第一,我的確把你當做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第二,極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讓我做父親的得些新鮮養料,同時也可以間接傳布給別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訓練你的——不但是文筆,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鍾,做麵‘忠實的鏡子’,不論做人方麵,在生活細節方麵,在藝術修養方麵,在演奏姿態方麵。”根據傅雷先生的信函內容,我們可以把新型的、最為理想的父子關係概括為“父子 師生+朋友+兄弟”。
首先,作為父親要放下家長的架子 家長的權威是自然天成並在生活實踐中不斷發展鞏固的。如果家長不能很好地把握尺度,始終端著家長的架子,有時會走向願望的反麵,與子女間形成不可逾越的代溝。德國心理學家黑爾加·吉爾特勒早就告誡家長:“如果您放棄權力,放棄您的優越感,那麼您得到孩子的信任和尊敬的機會就更大。”革命導師馬克思特別善於與孩子建立親密無間的夥伴關係,從不擺父親的架子。他常常帶孩子散步,給孩子講曆史故事和名著,溫和耐心地解答孩子提出的各種問題,成為孩子可愛的朋友和同伴。
其次,要與孩子保持經常的溝通 孩子如果心中的秘密不願和父母公開,遇到事情不能和父母進行有效的溝通,把自己情感和精神世界封閉起來,他們的內心一定是苦痛的,對家庭來說是教育的失敗,對孩子的發展是十分不利的,甚至是相當危險的。
家長要善於做孩子的知音,保持與孩子經常、深入的交流與溝通。廣東省2000年理科高考狀元張揚的父母非常注意這一點。他們把餐廳作為溝通的場所,總是邊吃飯邊討論問題。孩子把在學校的一切活動都毫無保留地告訴家長,就連自己看電視的感想和認識也願意與家長交流,家長也能有針對性地對孩子進行必要的指導,促進了孩子的健康成長。而有的家長寧可去搓麻將也不肯與孩子溝通,甚至孩子讀幾年級、在哪個班、班主任姓甚名誰都不清楚,又怎能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呢?
再次,要成為孩子的榜樣“家長是孩子第一任也是終生的老師”已被現今社會廣泛認同。家長要時時處處、方方麵麵成為孩子的榜樣。在《卡爾·威特的教育(續篇)》中,小卡爾·威特回憶父親對他進行愛的教育時說,“在童年時,我總是看到父親無微不至地關心、幫助母親。他承擔起所有力所能及的家務,盡力讓母親不那麼操勞。”每天早上,還總要剪一枝花放在他母親的床頭……這種耳濡目染的教育,使小卡爾·威特得出這樣的結論:“父親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沒有父親鮮明的榜樣,所有關於兒童愛的教育都隻是空話。而沒有父母的榜樣,沒有父母的相互關心和相互愛護時迸發出的愛的光和熱,要孩子學會愛與被愛都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