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要尊重孩子的選擇 作為父母應該認識到,孩子不是家長把玩之“物”,不是家長的附庸,而是一個活生生獨立存在的個體,是有著自己思想、意誌、需要和思維發展著的人。因此,家長不要代替孩子做出生活的選擇,要懂得傾聽孩子的心聲,尊重孩子的意願,該讓孩子自己做出選擇時一定要聽從他們的意見。即使拒絕或阻止孩子不恰當的要求和行為時,也要充分說明理由,而不是輕率簡單武斷地使用大人的權威。
第五,要學習孩子的長處 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預言:人類發展的曆史將經曆三種文化,一是前喻文化,即後生向先生學習生存的知識;二是並喻文化,即先生和後生相互學習才會有所發展;三是後喻文化,先生需要向後生學習,才會保持社會的進步。以電腦為主體的信息時代更迅速地促成了後喻文化的形成。因為祖輩一代所學的知識,用了大半輩子就過時了;父輩所學的東西,下半輩子就落後了。而孩子這一代正值才智開發的時候,已經廣泛接觸了最新的信息科學技術,這就要求長輩必須虛心向兒孫們學習。未來學家尼葛洛龐帝也說,為了抹平代溝,在新家庭裏,我們從沒有這麼需要以孩子們為師的行動了。
“父子相親成兄弟”這種良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而建立理想的父子關係,其關鍵就在於有恰當的定位。作為父親在家中不要做法官,而要學做律師。有些父親看到孩子出了問題,便迫不及待地當起了“法官”,這是很危險的。父親要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訣是嗬護其自尊,維護其權利,成為依賴和尊敬的朋友。也就是說,要像律師對待自己的當事人一樣,了解其內心需求,並始終以維護其合法權利為唯一宗旨。其次,是不要當裁判,而是要學會做拉拉隊。在人生的道路上,最重要的是要靠孩子自己去努力。任何父母都代替不了孩子,也不該自作主張去做裁判,而應該給予孩子以保持良好競技狀態的力量,即拉拉隊的力量。第三,父親不能當“馴獸師”,而要去做鏡子。孩子隻有認識自己才能戰勝自己。而孩子通常是根據他人的評價和反饋來認識自己的。不做馴獸師,學做鏡子,才能幫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識,才能讓孩子不害怕父親的“權威”,轉而和父親進行有效的溝通。有了這種有效的溝通,孩子教育過程中的許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了。
每位父親都希望自己在孩子心中有一定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力應該是吸引力、誘發力、感染力、推動力等征服人心的魅力總和,而不是嬌縱、溺愛或壓抑、強製。家長應找好自己的角色定位,真正成為孩子的指向標、加油站、減壓閥、調節器,因為好的親子關係是好的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