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莊稼是別人的好,孩子是自己的好。”可是在家庭教育實踐中,有些父母雖然心中對孩子寄予無限的希望和疼愛,而在學習、生活等方麵卻總是用挑剔的目光看孩子,常常給孩子一些否定的、結論性的評價,諸如“懶鬼”、“笨蛋”、“弱智”、“自私”等等。這些類似下定義式的貶斥性詞語,等於給孩子貼上了“標簽”。致使孩子幼小的心靈蒙受創傷,身心發育受到嚴重障礙。
有位心理學家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兩幢結構相同、外貌相似、距離相近的廠房,同時被告知是危險房屋,並限期搬出。其中一個廠家的工人臨走時,憤憤地將廠房的門窗全部砸毀,而另一個廠家卻原封不動、完好地保留在原地。在以後的日子裏,那幢被損壞了門窗的廠房逐漸淪為小偷、乞丐、吸毒者、流浪漢的棲息地和避難所;而另一個廠家的房屋卻完好如初。出現這種結果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自毀了門窗,等於宣告了對這幢建築的厭惡和放棄。這就是著名的“標簽理論”。
而對孩子隨意下結論,或是把孩子“看死”,也會發生同樣的負效應。有一位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對正在做數學題的孩子說,看你的腦子,笨得就像糨糊一樣,憑你還能做出數學題來!因而,孩子在以後的學習中,凡是做數學題時不是先思考解題思路和方案,而是先想到“我的腦子像糨糊,我是做不出來的。”結果學習成績越來越差,直到成年,也不能從這“腦子像糨糊”的陰影中走出來。
再如孩子一次考試失誤或者做題出錯,家長就給孩子貼上“弱智”、“笨蛋”的標簽,必然會使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受到嚴重挫傷,最終還會導致學習興趣索然;也有可能因自信心受到打擊而出現逆反心理,破罐子破摔,從而對學習產生恐懼心理,甚至連遊戲與各種活動都不願參加。有的孩子還會在這頂沉重的帽子下,失去好奇好問的天性,求知的欲望不再萌發,以致像陰雲一樣籠罩他的一生。即使孩子真的存在智力上的落後,也不要把孩子的缺陷掛在嘴上,而應像中國殘疾人藝術團的智障音樂指揮舟舟的父母那樣,用愛的甘露澆開智慧的花蕾。
另外,從智力的定義來看,其本身就是一個多元的複雜的綜合體,既包括語言表達、邏輯數學能力,也包括空間想象能力、靈活機動能力、機智應變能力、處理人際關係能力、適應環境能力和自我認知能力等等。僅憑偶然事件就給孩子的智力定性是特別錯誤的。眾所周知,世界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在童年並不出眾,4歲時才學會說話,7歲時才會讀書,中學時代成績依然很不理想……若當時他的父母也給他貼上“弱智”、“笨蛋”的標簽,世界上可能就會少一位精深博大的科學巨人。
如果孩子確有懶惰、喜歡占小便宜等缺點,也不要用標簽式的語言去評價和批評。因為激發孩子改善自己行為的最終目的是要鼓勵他認為自己可以成為一個好孩子,在此基礎上,我們才可以要求他摒棄不良行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如果父母出言不慎,輕易地給孩子下了負麵結論,使他以為自己已是不可救藥,又怎能振作起進取的精神,改善他們的行為。因此,家長在孩子麵前,一定要謹言慎行,時刻注意自己語言所帶來的效果,避免產生負效應。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尊重、信任、鼓勵、喜愛和期待的情感可以增強人的自信心、進取心,促進人的心理健康發展,也就是說可以產生積極的“意向效應”。一位心理學家說得好,“一個感受到溫暖和熱愛的孩子才能自由地探索與發展積極的自我概念。”所以,作為父母,為孩子發展的長遠計,切不可輕易給孩子貼上各種不利於他們健康成長的“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