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讀一篇題為《附耳細說》的文章,說的是韓國某官員微服私訪,看見一農夫正駕著兩頭牛在耕地,就大聲問,你這兩頭牛哪個更棒?農夫一言不發,待到地頭,讓牛在一旁吃草,才附在官員的耳邊小聲說,右邊那頭更好。官員好生奇怪,為什麼要這樣小聲說話呢?農夫解釋說,牛雖然是畜類,心卻和人是一樣的。如果我大聲說這頭牛好,那頭牛不好,它們也能從我的眼神、手勢、語調中分辨出我對它們的評價。那頭雖然盡了力但仍不夠優秀的牛心裏會難過的……我由衷地佩服這位農夫對牛的態度:講究評價方法,絕不濫下結論;避免當眾褒貶,唯恐弱者難堪。這不禁使人聯想到作為家長應該怎樣教育孩子的問題。
有的家長片麵理解“當麵教子”的古訓,對待孩子的缺點和過失,不分場合時間,不論青紅皂白,不計教育後果,不顧孩子的心理感受,隨意進行評價和懲罰。比如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好,越有客人在場越是數落不休,甚至要孩子拿出不甚理想的成績單給人看;在老師麵前大講孩子的缺點,把孩子說得一無是處;當著眾人的麵,張口便罵,舉手即打……試圖借助他人之威對孩子施加壓力。
殊不知這種簡單粗暴近乎羞辱式的教育方法,對孩子來說是有害無益的。這會使他們的自尊心受到損害,自信心受到挫傷,逐步形成自卑懦弱、自甘暴棄的心態,以致產生強烈的負效應。造成家庭教育的背動,親子之間失和,甚至使原來天真可愛的孩子失去朝氣,在他們純淨如水的心靈天空蒙上昏暗的陰影。
筆者以為,“當麵教子”應以褒獎為主。正如俗語所言“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功”。孩子出現錯誤應采取和風細雨、潤物無聲式的教育,多在背後進行指教批評。使孩子感受到盡管自己犯了錯誤,父母對他還是喜愛的,對他的人格還是尊重的。
家長對孩子的批評教育應是中肯誠摯的。要曉之以理,告之以害,並伴之以鼓勵與期望,飽含誠意和熱忱。既讓孩子認識自己錯誤的嚴重性,又懂得糾正錯誤的可能性。鼓起他們改過向善的勇氣,激起他們追求上進的信心。
孩子的心靈是稚嫩脆弱的,極需家長的精心嗬護。有了成績當及時鼓勵,犯了錯誤亦應“附耳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