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節 莫對孩子誇聰明(1 / 1)

2000年1月16日,中央電視台“實話實說”欄目以《聰明的煩惱》為題播出了一期節目,曾被稱作“神童”的兩位嘉賓陳小薇、張滿意訴說了自幼被誇讚聰明的煩惱。他們在學校的時候,“為了互相比聰明,大家看得見的時候不讀書,都假裝玩,然後等到半夜,到水房去看書。”他們說,老被誇讚聰明的孩子,“自主權被不知不覺地剝奪掉,會被表揚牽著鼻子走,這是件很可怕的事情。”也有曾被誇讚“聰明”的人看了節目後說,他們好歹還知道“到水房去看書”呢,我那時候被老師和家長誇讚為“聰明”之後,就根本不學習了,最終是考試名落孫山一事無成。

其實,我們現在所說的“聰明”已非它的本意,更多的是理解為聰敏智慧。《辭海》注釋“聰明”的本意為“視聽靈敏”。《管子·業內》曰:“耳目聰明,四肢堅固。”如果按此標準,天下又有幾個孩子是不聰明的呢?

無論老師還是家長,誇讚孩子聰明都是不明智的誤導。把本來是孩子靠勤奮和努力換來的成績,歸功於天資天賦了。事實上任何成功都是與心血和汗水相伴而生的,絕不可簡單地歸結於聰明。總以聰明稱讚孩子,他們的自尊心、虛榮心被過分地強調出來,會導致內心和性格上的脆弱。張滿意曾作為同齡人中的佼佼者率先進入著名學府南開大學,成為令人豔羨的少年大學生。而入學時間不長,卻因不能適應大學生活而被迫退學。

據美國心理學會《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介紹,哥倫比亞大學的心理學家選擇了412名11歲的兒童進行了6次實驗,發現那些被譽為聰明的孩子恰恰過於重視考試成績,將獲得理想的分數和名次看得比什麼都重要,一遇挫折就心灰意冷。有的為了保住“聰明”的讚譽,不願選擇新的富於挑戰性的任務。有的少年大學生畢業後不願甚至不敢報考研究生就是一個明證。而那些被稱為學習努力刻苦的孩子,則富有持久的學習興趣和永恒的動力。

《卡爾·威特的教育》一書中記述了一個反麵事例,“萊恩是一個自幼就表現出某種天賦的孩子,因為他一出生就讓別人感到靈氣逼人,聰明伶俐。人們都說這個孩子一定是個天才,他的將來一定極為輝煌。”“四五歲的時候,他不僅掌握了基本的樂理知識,而且會演奏多種樂器,並且舉辦了個人的音樂會。”萊恩的父母把他當做寶貝,逢人便誇孩子聰明,“甚至當著眾人的麵說,萊恩的音樂水平已經遠遠超過了他的老師和其他同時代的音樂家。”這使萊恩始終陶醉於沾沾自喜之中,連他的老師也不放在眼裏,最終竟將他的老師趕走。結果可想而知,萊恩最終變成了一事無成的酒鬼。我國古代的方仲永也是倒在“聰明”讚揚聲中的犧牲品。

卡爾·威特非常注意這一點,當督學官克洛爾得知小卡爾·威特特別優秀時,一定要當場考考他。卡爾·威特提出的唯一條件就是不能表揚孩子聰明,否則是不能接受考試的。當克洛爾考了許多問題後,對小卡爾·威特的表現情不自禁地要讚賞時,立刻被他父親巧妙而又禮貌地製止了。這些獨到的關注使小卡爾·威特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表現出驕傲的情緒來。

馮·卡門是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的導師。他小時候是一個智力超常的“神童”,6歲時就已能進行多位數的乘法心算。一次哥哥問他924×826是多少,他連頭也沒抬就答出了得數“763224”。哥哥一下子把小卡門抱了起來,高興地對父親說:“爸爸,小卡門真聰明,是神童,我們可以讓他登台表演,那樣可以賺很多錢。”作為著名數學家的父親一下子變得非常嚴肅起來:“多麼愚蠢的念頭!小卡門是有非凡的才智,但是天才隻有和嚴格的訓練結合在一起才能開花結果,他隻能去接受係統的數學學習,真正的數學必須依靠冷靜的頭腦,靠精確的數學語言一步步地演算,而不是靠心算。對小卡門既不能稱神童,也不要誇聰明,更不能去登台表演!”

常誇孩子聰明,孩子在這耀眼的光環籠罩下成長,不但對現時的學習沒有好處,對他們將來走向社會也是不利的,會使孩子墜入畸形發展的軌道。

我們知道,一個人的學習成績不等於他的業務能力,更不代表工作效績。有些在誇讚聲中長大的孩子,一旦在工作中稍有不如人處,找不到始終占上風的感覺,便會表現異常,或心胸狹窄、嫉妒猜疑;或投機取巧、中傷他人;或附庸風雅、媚強淩弱;或邀功取寵、騙取榮譽……作為父母和老師,在孩子取得成績時,要多稱讚他們勤奮學習的精神,絕不能用是否聰明來進行簡單的評價,不能用先天遺傳來否定後天的努力和培養。要知道,擁有了奮發努力的心理素質和進取精神,才能產生無窮無盡的動力,這是遠非“聰明”二字所能包含的。

教會孩子勤奮,教給孩子自信,賦予他們百折不撓的精神、堅韌不拔的毅力和樂觀向上的性格,才是至關重要的,這遠比誇讚“聰明”好得多。否則隻會使孩子聰明反被“聰明”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