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節 把玩的權利還給孩子(1 / 2)

內蒙古包頭市29中初中二年級學生海嘯寫出了名為《上學真累》的中篇小說。這個13歲的男孩在書中寫道:“教室像牢房一樣”,“作業留得比喜馬拉雅山還高”;“學校領導小氣得很,連假期給得也少”,“相反老師卻很大方,一個月的假期留了兩個月的作業……除了睡覺和吃飯之外,就隻能和寫字台抱在一起……”

海嘯的“傾訴”得到了廣大中小學生的認同,他們一致反映現在玩的時間太少了,“有的孩子遊戲的時間幾乎為零。”不僅在學校沒有遊戲時間,回到家中更沒有半點空閑。家長們望子成龍的急切已演化為剝奪孩子遊戲的行為和限製兒童玩耍的桎梏,使本應五彩繽紛的童年變得毫無生氣,一片灰暗。我們應該大聲疾呼把玩的權利還給孩子,讓孩子在遊戲中得到發展和完善。

美國耶魯大學遊戲心理治療家辛格博士認為,孩子從出生開始就是通過遊戲來認識社會、探索世界、學習技能的。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博士經常告誡父母:對孩子進行頭腦的訓練越早越好,而這種訓練必須用遊戲的方法進行。事實上,“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在學齡前不僅可以通過遊戲學習數學,豐富詞彙,擴展想象,學會觀察,提高思維,增加體力,而且還可以發展他們的運動技能,培養耐心以及自我控製能力和協作精神。除此之外,孩子還可以通過在遊戲中擔當的任務學會角色認知,學會寬容謙讓、理解他人;學會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態度;從遊戲中體驗愉快的情緒和學習的興趣。

針對6~10歲兒童的特點,英國國際遊戲協會的研究人員專門設計了一份“清單”,列出了一些簡單、傳統但十分有益的遊戲:在草地上打滾、做泥餅、玩麵團、找蝌蚪、做紙麵具、建沙堡、爬樹;挖地洞、用手和腳作畫、過家家、描臉蛋、堆雪人等;做泥塑、拾垃圾、做簡單的飯、養小動物、耍棍子、區分五種鳥類等;認識一些蟲子、騎車過泥坑、放風箏、種樹、造鳥巢、在公園裏找到10片不同的樹葉、幫父母準備早餐、玩軍事進攻遊戲等。專家還建議,家長要創造機會讓孩子們互相認識,為自己的孩子找到小夥伴,多讓他們和其他孩子在一起玩。

許多家長認為遊戲與學習是對立的。隻有讀書寫字學琴繪畫才是正業,其他皆是荒廢時日。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最早的教育理論專著《學記》對此已經有了比較科學的認識。《學記》中寫道:“故君子之於學也,藏焉修焉,息焉遊焉。夫然後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意思是說,學生在校期間要努力進修正業,退息期間要盡興地玩弄雜藝。隻有這樣才能安心學業,親愛師長。既樂於與賢者為友而又深信其道。能做到這些,即使離開了師友也不會違背他們的教誨。

11歲考入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的謝彥波,到大學報到時還帶著自己心愛的鐵環。看見其他同學沒有滾鐵環的,才又愛上了排球和乒乓球。美國的萊特兄弟發明飛機、荷蘭眼鏡店老板漢斯發明望遠鏡都是在遊戲中受到啟發的。我們還有什麼理由擔心孩子因遊戲而荒疏學業呢?

斯特娜夫人為教育孩子可謂花樣百出:有模仿電影、兒童劇中情景進行表演的“模仿遊戲”;有把孩子眼睛蒙上,給孩子一種物品讓她猜出是什麼東西的“猜物遊戲”;有快速說出桌上棋子、豆子數量的“數數遊戲”;有擺出某種姿勢,控製自己肌肉的“模仿銅像遊戲”;有用卡片進行口訣訓練的“計算遊戲”;有訓練動作敏捷和記憶力的“紙牌遊戲”;有栽花種草的“園藝遊戲”;有用布、紙等材料製作物品的“加工遊戲”;還有類似中國小孩玩的“過家家”的“角色遊戲”等等。斯特娜夫人特別指出,孩子做遊戲會使他們在精神上、身體上、道德上等各方麵的能力都成長起來,隻要家長科學地進行指導,是不會白白浪費精力的。

Tip:阅读页快捷键:上一章(←)、下一章(→)、回目录(回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