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縣民族三中初二學生戴瑛瑛,先後獲得了“取暖凳”、“閃光帶音樂計數跳繩帶”、“錄音書包”、“旋轉發光傘”等12項國家發明專利。其父戴智勇說,“任何孩子都是貪玩的,但玩也要講究技巧,玩出智慧的火花。”他還說:“瑛瑛的每一個創意和構想,哪怕是異想天開,我也從來不輕易說‘不’,每一次我都是給她肯定、鼓勵和信心。”可見,戴瑛瑛的十幾項發明專利正是“玩”的產物。
《素質教育在美國》的作者黃全愈甚至認為,我國的中學生年年都能贏得國際奧林匹克知識競賽獎,但國內至今尚無人獲得諾貝爾獎,原因很多,我們的孩子缺少“玩”這一課是一個被人忽視了的重要原因。
在重慶市第二屆青少年文化交流夏令營上,幾位來自美國AYC中美青少年文化交流中心的教育學家與中國的家長進行了育兒切磋,其中具有20多年從教經驗的銳利·道瑟博士批評中國家長隻陪讀不陪玩。因為中國的家長的眼睛都隻盯著成績單,結果使孩子一回到家裏就變成了“啞巴”,除了做作業,就是上網和睡覺,根本不與家長多說話,更談不上深入交流了。銳利·道瑟博士稱改變這種現狀的最好辦法就是和孩子一起玩。如果能把“陪讀”的那股勁用在“陪玩”上,肯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這就是說,家長不僅要讓孩子充分地“玩”,還要主動參與到孩子的遊戲中來,使孩子從中獲得更多的東西。比如和孩子一起分蘋果,成人可以提醒孩子注意蘋果的顏色、大小、形狀、氣味以及內部結構,並引導孩子作相應的討論,孩子就會獲得更加豐富的感性經驗。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家長絕不能代替孩子遊戲,否則孩子自主性、能動性就不能充分發揮出來,他們的興趣就會逐漸喪失,就不可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在結束拙文前,筆者摘抄《素質教育在美國》一書的作者黃全愈先生的評論,以支持本文的觀點,倘能對家長朋友有所啟示的話,則榮幸至極。“如今,許多孩子放學後,被‘關’在鋼筋混凝土的大樓裏,外加一扇防盜門。於是,他們那些應該在玩中得到發育的想象世界慢慢萎縮;他們那些應該在玩中得到啟蒙的自我意識一片混沌;他們那些應該在玩中養成的道德習慣難以萌發;他們那些應該在玩中得到磨礪的社交能力萎靡不振……我們必須把孩子還給孩子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