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罰的情感性 當父母要懲罰孩子的某些不良行為時,內心還是要對孩子充滿愛的情感,要相信他們是個好孩子。這是因為,愛心是懲罰的底線。
在對孩子進行體罰後,在孩子有所悔悟的情況下,父母應該對孩子做出示愛的表現,或擁抱、或親吻、或拍拍孩子肩……使他們明白父母的懲罰是不得已而為之,目的是為了幫助他們改正自己的錯誤,長成一個好孩子,這種體罰也正是出於對他們的真愛。通過示愛表現以消除隔閡,增進父母與孩子間的感情。但同時又要把握尺度,不能表現出歉疚後悔的意味來。
體罰的教育性 美國一位學者認為,人類有五條源遠流長的家庭教育原則,其中第一條就是培養孩子對父母的尊重,這是父母正確教育孩子的基礎。當孩子公然對抗和挑釁父母的權威時,如果父母不能對孩子采取一定程度的體罰,孩子就可能成為小獨裁者和終生的叛逆者。“父母展示權威而獲得尊重的過程與其他任何過程都不一樣,孩子當初的淚水消散之後往往會表現出對父母的愛。”
體罰的多樣性 駱風先生在寫作探索北京大學學生家庭教育的專著《成才與家教》中,尋訪了很多北大的高材生。他們的家長施用的體罰手段也不盡相同。陸津紅的父親在發現孩子有錯時,就叫她靠到牆角麵壁思過,半小時後,才問為什麼犯了錯誤?讓她從中吸取教訓,不要再犯類似的錯誤。有位著名的教育專家外出講學回來後,發現兒子沒有完成寫日記的任務,就把他推進廁所去反思,使孩子徹底改掉了毛病,最終考上了清華大學。其實,以上這些懲罰對於孩子來說更具震懾力,他們不知道父母還有什麼手段,比“舉手就打,張口就罵”效果更好。
對於孩子的懲罰絕不僅僅體罰一種,還有許多懲罰措施也是相當有效的。英國科學家麥克勞德上小學時偷偷地殺死了校長家的狗。校長對他的懲罰是畫出兩張解剖圖,一張是狗的血液循環圖,一張是骨骼結構圖。正是這種包含理解、寬容的“懲罰”,使小麥克勞德愛上了生物學,最終因發現胰島素在治療糖尿病中的作用而獲得了諾貝爾獎。這位高明校長的做法很值得家長借鑒,在懲罰孩子時,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方法。
深入談話法 有人在回憶成長過程時說,父母采取談話的方法進行教育比挨打罰站還要難受。因為父母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談話,會使孩子產生深深的愧疚感和強烈的精神反省。家長越是心平氣和,情理交融,越能產生明顯的效果。這樣才有利於孩子自我意識的健康發展,逐步學會用理智調節自己的情感,控製自己的行為。
情感打動法 孩子做錯事後,家長表現出傷心、痛苦、失望的表情。如前蘇聯著名青年英雄舒拉小時候,一次跟別人打架,把大衣撕破了。母親了解這一情況後,十分氣憤。但她沒有采取打罵的方法,而是把大衣拿在手裏,久久地注視著這件破損的衣服。然後,默默地一針一線地細心地縫補起來……舒拉“經受著一種難以忍受的、痛苦的心靈的鞭撻。”他低聲地保證說:“媽媽,我以後永遠也不再這樣了。”
即刻改過法 懲罰的目的不僅是要製止某種錯誤行為,更重要的是還要引發好的行為。因此,對有些錯誤可以讓孩子做好事來修正錯誤,將功補過。例如,孩子將另一個小朋友推倒了,馬上讓孩子將小朋友扶起,並向人家真誠道歉,這也是很有效的懲罰方法。
取消獎勵法 例如與孩子講定,在一段時間內不說粗話不罵人,就帶他到動物園去玩一次,或者給他賣什麼東西作為獎勵。如果孩子沒有做到,就立即取消這個活動或獎勵。需要注意的是,孩子越小,內容要越具體,時間也不要太長。
作為家長一定不能忘記,“沒有處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種虛弱的教育,不負責任的教育。”(孫雲曉語)放縱比懲罰效果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