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節 珍惜鄉村的教育資源(1 / 2)

溫家寶總理曾在全國農村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國“農村教育整體薄弱的狀況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全國還有431個縣沒有‘普九’,已經‘普九’的部分地區水平很低、基礎不穩,不少地方存在學生因貧輟學、拖欠教師工資、學校危房年久失修、公用經費短缺等突出問題……”這客觀地反映了我國廣大農村教育的基本現狀。

對於孩子來講,出生地是無法選擇的。對於家長來說,也不是每家每戶都可以搬到城裏讓孩子接受更好教育的。這就需要生活在廣大農村的家長麵對現實,珍惜開發利用好鄉村的教育資源,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使孩子健康茁壯地成長起來。

要堅信“高山臥猛虎,深水藏蛟龍”,“雞窩”裏照樣出“鳳凰”。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的家庭教育專家崔麗超認為,中國這個古老的大陸文明之國,曆來便有“將軍拔於卒伍,宰相起於州郡”的文化傳統,曆朝曆代成就大事業的傑出人物,出身於都市商埠的幾乎絕無僅有,而起於荒山僻野的卻屢見不鮮。這是因為真正的人格絕非塞滿機謀巧詐、充斥市儈惡習的市井所能造就的。中國的毛澤東、孫中山、謝覺哉、齊白石、龍永圖,國外的馬克·吐溫、林肯、高爾基、野口英世等都是在鄉村成長起來並大有建樹的。

農村的山靈水秀、天高氣爽,使孩子們得天獨厚歆享了大自然的熏陶和哺育。他們從每天對自然的狀貌、色彩和聲音的觀察、感受中獲得了知識;他們在門前的大山、田野、溪流、樹木的悄然變化中陶冶了心靈;他們在自家的小院裏看日出日落、數夜空辰星、聽風雨雷電,豐富了情感,萌發了獨立於天地之間的人文精神,這是千金難買、受益終生的財富。

雖然農村條件相對來說仍比較艱苦,但孩子們在這裏會得到艱苦生活的洗禮、古樸民風的熏陶,在他們的未來成長中將會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如小卡爾·威特在《卡爾·威特的教育(續篇)》中寫的那樣:“無論怎樣的人,無論是哪一個偉大的名字,他們的成就都來源於一個共同的東西:大自然。”他還列舉了“劍橋大學的溢斯特教授、米蓋爾博士,哥廷根大學的弗蘭格爾博士、林斯奇米博士,還有柏林大學的那些著名學者專家們,他們無論經曆了怎樣的人生,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即在童年時期都與大自然有過廣泛的接觸。”

據日本學者木村久一介紹,“在威特家的院子裏,特意為他(小卡爾·威特——作者注)修了一個大的遊戲場,鋪著60多公分的砂子,周圍栽有各種花草和樹木。由於砂子鋪得很厚,下過雨馬上就幹,坐在上麵也不髒衣服。小卡爾·威特在這裏觀花捉蟲,培養對大自然的感情。他父親認為讓孩子熱愛大自然也是最重要的教育。”這一點,對目前絕大多數城裏人來說,即便有這種教育意識也是無法實現的,隻能望“園”興歎了。而對於農村孩子來說,卻在盡情地無償地享受著大自然的恩惠和賜予。隻是需要家長有意識地充分利用好這一寶貴的教育資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