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說過“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農村經濟的落後、農業生產的繁複,農田勞作的艱辛、農家生活的體驗、農活勞動的鍛造,對絕大多數農村孩子來說,都將化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學習動力。
曾國藩在寫給家中的信中也告誡子侄,“其拾柴收糞等事,須一一為之;插田蒔禾等事,亦時時學之。”從陝西省蒲城縣一個普通農民家庭考入北京大學的李秦在接受廣州大學教育研究所駱風先生的采訪時,談到父母的艱辛及對自己的關愛,十分動情地流下了熱淚。他深情地說,想到父母在農村的辛勤勞作,就感覺到“你在學校有任何不好的話,都簡直是一種犯罪。”孩子有了這種難能可貴的情感體驗,還有什麼學習上的困難不能克服,還有什麼目標不可以達到呢!
筆者曾結識一位民辦教師,他有四個兒子。收入的微薄,資金的匱乏,使他的生活長期處於窘迫狀態,有時甚至連八分錢一枚的郵票都買不起。但他要把孩子培養成才的信念始終沒有動搖過。為了孩子讀書欠下了很多債,但他卻無怨無悔,最終使四個孩子全部成了才。他其中的一個兒子說,憑我自己的素質和智力,是根本不可能考上大學的,是父親的執著精神和生活的困頓才使我跨入了大學校門。這充分驗證了“苦難是人生最好的老師”這句話的正確性。
現在農村家長的文化水平相對過去顯然有了較大的提高,但和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水平相比還有一定差距。有一位農民家長的做法值得借鑒:在家裏不是他來教孩子,而是由孩子來教他。孩子每天放學回家,他都要求孩子把老師教的給他講一遍,然後父子一同做作業。家長不懂的就去問孩子,孩子不懂的就再去問老師。就這樣孩子既當學生又當老師,不知學習勁頭有多大。兩個孩子的學習成績,“慢慢地就到了全班第一名,後來就是全年級第一名……”最終使女兒考上了成都一所外國語大學,兒子考上了北京一所理工大學。不僅如此,這位父親“這樣做還使自己變成了有知識有文化的人,因此他種的田就是跟別人不一樣,賺的錢就是比別人多。”
有人說過這樣的話,“人們都以天上的彩虹為世間最美,也是最難企及之物。但如果有人留心彩虹的出處,便會發現,彩虹出自青山裏。隻有蓊鬱繁茂的綿綿青山,才會生出七彩燦爛的虹霓,橫亙於天上。”由此我們可以聯想到農村的家庭教育,隻要家長珍惜並開發利用好自己身邊的教育資源,那麼,廣大農村的家庭教育必將會像彩虹一樣構成美不勝收的人間圖景。那些並非出身於“鍾鳴鼎食之家,富貴溫柔之鄉”的農村孩子也一定會人才輩出,碩果累累。他們中的無數新星必將融入人才的銀河,成為獨特的風景線和耀人眼目的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