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節 家長應有教育意識(1 / 2)

2003年12月26日的《中國青年報》以“中國豪華之師不敵韓國”為題刊發報道:“年輕精英盡出的中國隊25日在天津進行的中、韓、日青少年圍棋對抗賽的最後一輪比賽中3:5不敵部分高手缺陣的韓國隊,最終獲得亞軍。”究其原因,除了該報新聞分析中提到的環境與機製、心態與欲望、境界與氣度外,筆者以為,還應有家長教育意識的問題。

讓我們看一下9歲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小入段者的曹薰鉉是怎樣學棋的。曹薰鉉4歲開始學棋,10歲時便獨自一人背井離鄉到日本學習圍棋。他在自傳中寫道:我為圍棋去日本留學時,正是我在國立小學上四年級,在棋院已獲得了二段了。剛到日本,話也不會講,生活很不適應,處處感到陌生。……棋院和家長隻是把我送去日本,根本沒考慮不會說日本話這一特殊困難。說句難聽的話,等於把我扔在那兒了。我隻能靠自己的力量學新東西,熟悉新事物,感到10分孤獨……試想一下,為了學棋而把一個年僅10歲且語言不通的孩子扔在異國他鄉,在我們中國又有多少家長有這樣的意識和“狠心”呢?比曹薰鉉更“悲慘”的還有趙治勳,6歲時就被送到日本學圍棋了。

正當曹薰鉉、趙治勳在棋壇上光芒四射、棋藝如日中天時,少年棋手李昌鎬也以令人瞠目的速度迅速跟進,年僅14歲就開創了“李昌鎬”時代乃至達到了“打遍天下無敵手”的程度。要知道,李昌鎬在9歲時,早已搬到曹薰鉉家裏學藝了。李昌鎬雄厚的實力來源不言自明。發源於中國的圍棋為什麼韓國人卻能獨占鼇頭的原因不言自明。

行文至此,不僅又使我想起了韓國前總統金泳三曾說過的一句話:“中國有個成語叫‘孟母三遷’,說孟子的母親為教育幼子搬了三次家,如今韓國的母親中有幾個不像孟母?”他還說,為了教育子女,我們韓國的母親們把家從農村搬到城裏,從這個城市搬到那個城市,這還不夠,又有許多來到了城中之城的漢城(現已改稱為“首爾”——作者注)。她們對子女教育的熱情可以說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由此我們不僅找到了在諸多方麵與韓國存在差距的根源,也看到了許多家長教育意識的缺失。依筆者愚見,作為現代家長特別需要擁有這樣的教育意識:

早教意識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執行主任卡洛爾·貝拉米在《2001年世界兒童狀況》一書中指出:“在兒童出生後的36個月內,大腦的信息傳遞通道迅速發育,支配孩子一生的思維和行為方式的運動正處於形成階段。……在這一階段對幼兒進行啟蒙和智力開發也更有效果,對孩子的一生尤為重要。”無數事實證明,孩子能否成才並不完全在於孩子的天賦,而是取決孩子在0歲~3歲時所處的環境與所受的家庭教育。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馬卡連柯也說過:“教育的基礎主要是在3歲以前奠定的,它占整個教育過程的80%。”韓國幾個著名棋手的成功事例充分證明了早期教育之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