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節 家長應有教育意識(2 / 2)

尊重意識 據廣州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近期調查發現,成績好的學生中有85%的人認為自己父母有尊重自己態度的表現;而成績較差的學生中,隻有67.7%的人認為如此,他們中有32.5%的人認為父母對自己似乎不夠尊重。

孩子一出生就是一個自然的獨立的個體。家長一定要用平等的觀念和尊重的意識來對待孩子。

孩子初學走路,家長要及時給予鼓勵,讓他們走得更快、更遠、更穩,即使跌倒了也要鼓勵他們自己爬起來。認可孩子的獨立行動意識並給予恰當的鼓勵,就是對孩子的最大尊重。反過來,如果沒有對孩子的尊重,而把他們當成私有的財產、爭麵子的工具、發泄情緒的出氣筒,又談何對孩子的尊重呢?

信任意識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賞識教育研究室主任周弘指出:教育孩子的奧秘在於時時、處處、事事,在心靈深處永遠堅信孩子行!避免對孩子說一些諸如“你不行”、“你真笨”、“你真沒用”之類的話。即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了挫折,遭受了失敗、錯走了彎路,家長也要相信孩子、理解孩子、信任孩子。用溫和有力的話語引導幫助孩子積極地客觀地看待挫折,在挫折中奮起,在困境中抗爭,把失敗的痛苦轉化為前進的動力,從而獲得生活的體驗和內心的平衡與滿足。切不可在孩子麵前唉聲歎氣,愁眉苦臉,而是要適時分析一下失敗的原因,摸摸孩子的頭,拍拍孩子的肩膀,用親切合理的肢體語言給孩子以足夠的信心。

鍛煉意識 在尊重信任的基礎上,要積極為孩子創造鍛煉的機會。不姑息,不遷就,不溺愛。

應該知道,青少年時期所經曆的各種磨難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和重要的人生儲備。如當小孩子獨立行走摔倒或出現磕碰時,切不可手足無措,怨天恨地,甚至捶打地麵怪它摔了孩子,責怪物品阻礙了孩子。這樣往往會形成孩子凡是遇到挫折或失敗,不能在自身上找原因的錯誤思維模式。正確的做法是要鼓勵孩子自己站起來,讓他們養成對自己行為負責的習慣和精神。有些事務要放手讓孩子自己去處理,讓他們在社會實踐中得到鍛煉和提高。

發展意識 對孩子未來的發展要有恰當的符合實際的設計。但這種設計規劃不要以家長的意願和好惡來決定,而是既要考慮孩子自身素質的具體情況、願望和可能,又要體現時代特征,符合社會發展的趨勢和潮流,使孩子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充分表現發揮的餘地。要發現孩子的特點,挖掘孩子的潛力,拓展孩子的特長,做他們將來發展的設計師。

總之,良好的具有時代精神的家長教育意識,必然會給孩子創造更多良好的發展機緣,像韓國圍棋手那樣的優秀青少年也會在我們的國土上層出不窮。